《盐铁论》,是西汉学者桓宽在盐铁会议结束后,根据会议记录整理的史料,记述了汉昭帝时期朝野内外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场论辩。[1][2]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由于御史大夫桑弘羊欲继续施行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等经济政策,大将军霍光遂以汉昭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召集贤良、文学[a]入朝,同桑弘羊等人展开辩论,史称“盐铁会议”。汉宣帝时期,学者桓宽依据其会议内容的记录,整理而成《盐铁论》一书。[3][4][5][6]《盐铁论》全书共六十篇,第一至第四十一篇为辩论内容,主要记录了关于盐铁官营问题辩论内容,四十二篇至五十九篇则是余谈,主要记录了是对本次辩论“未尽事项”的余论,最后一篇则为桓宽所做的后序,他认为儒家观点更为合理,更倾向于文学、贤良的观点。[7][8][2][9][10][11] 《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由于《史记》对桑弘羊的记述不够完备,《汉书》又未立专传,《盐铁论》可以说是半部《桑弘羊传》,为研究这一重要人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2]学者李兴认为《盐铁论》一书的完结,使儒家经济伦理思想体系建构得以完成。[6]书中的辩论内容,对后世的文学、经济、史学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6]学者唐庆增将其称为中国研究经济事务的第一部专书。[13]现代学者章太炎对《盐铁论》一书予以较高的评价,称“论汉著作,莫如盐铁”。[14] 书名释义
关于《盐铁论》的书名含义,有“惋惜说”“不满说”“首字说”“泛论说”四种相关意见。[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