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柰-抖音百科
山柰[nài](Kaempferia galanga L.),别名三赖、三奈、沙姜[1]等,是姜科(Zingiberaceae)山柰属(Kaempferia)的多年生草本植物[2][5]。山柰原产于印度,常见于中国,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3],在中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皆有栽培[4],常种植于疏松、透气良好、排水性佳的肥沃夹沙土壤中[6][5]。其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不耐寒[5]。 山柰的根茎呈块状,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或绿白色,芳香。叶常2片贴近地面生长,近圆形。花顶生,半藏于叶鞘中,白色,有香味,易凋谢。果为蒴[shuò]果。花期为8-9月[4][6]。 山柰嫩叶和根茎可作为香草和香料使用或直接食用[7]。其根茎研磨成粉之后也可制成香囊,具有驱虫作用。其根茎提取物气味芳香浓郁,含有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桂皮酸乙酯等成分,可用于工业香料和化妆品制剂中[8][9][10][11]。据《中华本草》记载,山柰根茎可入药,其味苦,药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气血的功效,主治脘[wǎn]腹胀痛,腹泻、口舌生疮等[5]。 历史记载
在中国,山柰始载于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据《本草纲目》记载:“山柰俗讹为三奈,又讹为三赖,皆土音也。或云本名山辣,南人舌音呼山为三,呼辣为赖,故致缪误,其说甚通。”“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暴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由此可见,山柰在中国栽培利用已有至少400多年的历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