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花鳅

原产于中国的杂食性底栖鱼类
中华花鳅是一种鲤形目鳅科花鳅属的淡水底层小杂鱼,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江河水系中,地方性较常见,也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它的体形延长,侧扁,背缘及腹缘平直,头部扁而小,吻突出而稍尖,眼小,上侧位,眼前线的下方具有一基部分叉的小棘。须5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颏须2对。体被细小圆鳞,头部无鳞;侧线不明显,纵列鳞140~170。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3(不分枝软条)+ 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 5(分枝软条);腹鳍1(不分枝软条)+ 6~7(分枝软条);尾鳍圆形。体背侧淡褐色,腹侧为淡黄色,眼下至上颌处有一斜走的黑色线纹。体侧的上半部及背部具有数列明显的纵走黑色斑块,延伸至尾柄的基部。尾鳍具4~5列垂直排列的黑色斑纹,基部上方具有一明显黑点。 中华花鳅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可以食小型底栖生物,或滤食泥沙中的食物碎屑和藻类。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它可以作为水族箱中勤劳尽职的清洁工,经常翻食底砂中的碎屑。它常见于低海拔,水质较清之河川、湖泊砂泥底之浅水域,喜栖息于溪流中水流较平缓的泥砂或沉质的底质水域。它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水生昆虫幼虫摇蚊幼虫,有机碎屑,丝藻、硅藻蓝藻等。 中华花鳅原产于中国,朝鲜和韩国有引种,越南分布存在不确定。在中国分布于[luán]河、蓟运河、海河水系、黄河水系长江水系浙江省各水系、台湾珠水系江、西江水系海南岛云南省红河水系,在黄河流域分布于汾渭盆地到河南山东栖霞县。其中加词“sinensis”意为“中华的”。

动物学史

中华花鳅是1874年,由法国动物学家萨维奇(Henri Émile Sauvage,1842-1917)与法国鱼类学家蒂尔森特(Claude-Philibert Dabry de Thiersant,1826-1898),在《自然科学编年史》(Annales de sciences naturelles)第1卷5期中的论文《有关中国淡水鱼类的记述》(Notes sur les poissons des eaux douces de la Chine),根据来自四川西部的标本,以Cobitis sinensis学名首次被记载。
中国香港有关“中华鳅”的文献,是中国鱼类学家林书颜(Lin Shu Yen,1902-1974)在1949年的《香港渔业研究站学报》(Journal of Hong Kong Fisheries Research Station)第2卷中,以“长吻花鳅(Cobitis taenia dolichorhynchus)”之名记载。
鳅属(Cobitis)是在1758年,由欧洲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根据他采自欧洲,于同着上发表的“花鳅(Cobitis taenia)”作模式种(type species)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