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
1
4
《哪吒闹海》是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源于佛教,记录于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书中。[2][1]
哪吒的最早传说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话,其原型最初见于十六国时期北凉汉译佛教典籍《佛所行赞》中记载的“那罗鸠婆(梵语音译)”。[3][1]宋辽金元时期是“哪吒闹海”故事的萌芽期,辽代佛教舍利石函上刻有哪吒追杀龙王的图案,是哪吒屠龙情节的雏形,故事中不同情节经历了独立发展。明代“哪吒闹海”故事基本定型,原本的“降龙”主题转变为“闹海”主题,此外,明代“哪吒闹海”的故事产生了确切的弑父情节,故事逐渐从佛教传说中脱身出来,加入了道教的因素。清代“哪吒闹海”故事从案头走向场上,以戏曲与说唱的形式继续在民间传播,如京剧《陈塘关》与清代车王府曲本封神榜》,它们大多延续了《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框架,只在人物情节的具体设置有所改编。[1]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灵珠子转世,降生异于常人,被太乙真人收为徒弟。他七岁在九湾河洗澡时,混天绫惊动东海,与夜叉龙王三太子敖丙发生冲突,将他们打死,并取敖丙龙筋。龙王大怒,威胁上天庭告状。哪吒为免父母受难,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哪吒得太乙真人相助,莲花重塑身躯。哪吒重生后与李靖发生冲突,终在燃灯道人调解下和解。[1]
民间信仰之中,沿海的百姓常常把哪吒奉为镇海之神来敬供。[4]“哪吒闹海”已于2012年列入天津市河西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这一传说是中国传统的神话题材,故事性强,多次被改编成儿童文学作品,包括1957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鲁兵程十发版和2019年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唐亚明、于大武版。[6]197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哪吒闹海》电影曾获大众电影百花奖[7]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