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存

上清派第一代太师
魏华存(251~334年),字贤安,又名魏元君,别名魏夫人,魏时兖州任城人[a],今山东济宁人,晋代女道士,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道教界奉其为“紫虚元君”“南真”,号“南岳夫人”,父亲为司徒魏舒[1][2][3]
魏华存自幼喜爱道教,并诵读《老》《庄》,24岁时嫁给南阳刘幼彦,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刘璞,次子名叫刘瑕。288年,魏华存在河内郡野王县(今沁阳市)阳洛山支脉沐涧山上独居清修。大德高行,天师道徒推举魏华存为天师道祭酒(高级传教师),她领职理教,恪尽职守。334年,魏华存去世,享年83岁,她离开人世之后,棺内下葬的只是一把玉剑。[1][2][3]魏华存所受或所著经书中,后世传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是《黄庭经》。[4]
魏华存以修炼地阳洛山为中心,用她的文化素养专注于医学、养生学研究,并在覃怀各地悬壶济世,布道度人,为当地的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深得百姓爱戴。在她去世后人们在她的修炼地——沁阳阳洛山支脉沐涧山为其建起“魏夫人祠”进行祭祀。[3]

人物生平

魏华存生于公元251年,魏华存自幼喜爱道教,并诵读《老》《庄》。常服气辟谷,并做吐纳、咽液、守静等修功。《济宁府志·仙释》记载:“少习儒典,五经、百氏无不博览。”魏华存“幼而好道,静默恭谨,读庄老,五经百氏,无不该览。志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常欲别居闲处,父母不许”。到二十四岁的时候,父母亲强迫她嫁给太保掾、南阳籍的刘乂[3][1][2]她在丈夫获任修武县令后,随夫赴任。在修武官廨内,她设立静室修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