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海啸

印度尼西亚2004~2018年海啸事件
2004~2018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因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等引起的海啸灾害事件。[2][3][4][5][6]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结合部位,处于洋壳和陆壳的汇聚边界以及弧状压缩构造格局中,经常发生地震和海啸。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8.7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7][3]2006年7月17日,印尼爪哇岛西南海域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沿岸部分地区海啸,造成668人死亡,1438人受伤,287人失踪,约7.4万人无家可归。[8][9]2010年10月25日,印尼西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至少509人死亡、21人失踪、上万居民无家可归。[10]2018年12月22日,巽他海峡附近的万丹省板底兰和西冷区以及楠榜省南部遭遇海啸袭击,截至12月25日,造成429人遇难、1485人受伤、154人失踪。[11][12]
2007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决定花750万美元在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建立一座海啸博物馆,以纪念2004年在印度洋海啸中丧生的21.6万人。[13]

背景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结合部位,处于洋壳和陆壳的汇聚边界以及弧状压缩构造格局中。苏门答腊陆缘NW—SE向延伸约1600km,苏门答腊俯冲带源于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板块3°N的汇聚。苏门答腊弧前区沿着平行于俯冲海沟的两大走滑断裂———苏门答腊大断裂和明打威断裂向北运动,导致这一地区经常发生地震。[7][3]地震发生时,在其震源体附近的两板块相交的海沟两侧陡坡蕴育着滑坡体或和崩塌体(或者两者都有),强烈的地震波,促使滑坡体的滑动或崩塌体的崩塌,推压和扰动海水,引发海啸[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