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赵-抖音百科
前赵(304年-329年),又称汉赵,东晋时期十六国之一,是西晋晚期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所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国号为“汉”,后刘曜即位改为“赵”,史称“前赵”。[1]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至元熙元年(304年)间,匈奴贵族刘渊招纳贤才,掌握权力,以持续发展自己的势力。[3][4][5]永安七年(304年)10月,刘渊起兵反晋,并以复汉为名,于左国城内称汉王,赦免境内囚犯,建国号为汉,建年号为元熙,正式建立汉国。[3][6]刘渊称王后,开始持续扩张疆土,连续攻下太原、泫氏等地。[4]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并大肆封官。随后在战斗中再次攻下玉壶关。河瑞元年(309年)2月迁都平阳。[7]同年冬,刘渊再派兵将进攻洛阳,并于黄河南面大败晋军,但随后因晋军顽强抵抗,只能无奈撤军。光兴元年(310年)7月刘渊设置单于台管理“六夷”。八月,刘渊在光极殿去世。刘渊死后,其长子刘和继位。不久后,刘渊四子刘聪杀刘和自立为王。九月,刘聪将刘渊葬于永光陵,上谥号为光文皇帝,庙号高祖。[4][7][8][9]同年,刘聪继皇帝位,麟嘉元年(316年)灭西晋,而刘聪在位期间独断残暴,多对臣子施以重刑,且多亲近奸佞[nìng],荒淫无度,其在位后期,将朝政之事交给其子刘粲,自己不再朝见大臣,且还会在后宫宴会嬉戏三日不醒,并与其父刘渊的皇后氏私通。[10][11][12]。麟嘉二年(318年)7月,刘聪驾崩,皇太子刘粲[càn]登基,8月被发动平阳政变的大将军靳准所杀。中山王刘曜乘机发兵攻靳准,10月刘曜登基称帝,次年改国号为赵,定都长安。刘曜在位期间多对外征伐,并与后赵互起摩擦。光初十一年(328年)十一月,刘曜因醉酒上阵被后赵军所俘虏,后被杀害。[13][14]光初十二年(329年)正月,刘曜之子刘熙率领百官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后被石虎率军攻破,刘氏一族接近灭族。至此,前赵灭亡。[15] 刘渊建国后,汉赵不断开疆拓土,其势力范围最大时,控制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一带。嘉平四年,人口曾达到三、四百万。汉赵在政治上沿袭魏晋时的职官、单于台、年号等制度,[16][17]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基本上承袭了汉魏以来内地的封建制度,[18]并将汉族传统的文化作为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基础,渗透到社会习俗、伦理道德、文学、史学和艺术等各个方面。[19]汉赵建国于战乱纷争年代,与西晋和其他各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为邻,军事制度也多承汉制。[20][21][22]同时,前赵也保留了匈奴本民族的传统习俗,特别是推行“单于台”胡汉分治的双轨制管理系统,对其后各国胡汉分治的实行,以及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的二元制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3][24] 国号由来
刘渊建国时用“汉”旗号,把自己打扮成汉朝的继承者,是为借汉朝之名以号令汉族。永安七年(304年)11月,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即王位,因与汉朝宗室刘邦约为兄弟自称汉王,意像汉朝一样统一天下。西晋永嘉二年(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河瑞元年(309年)2月迁都平阳。永凤元年(318年)10月刘曜登基称帝,提出“除宗庙,改国号”问题。[25]其即位时,仍以匈奴冒顿单于为先祖,刘曜发迹于战国时赵国故地,曾被刘渊封为“中山王”,故改国号为“赵”。不久后,石勒建立政权,国号亦曰“赵”。史家为了区分,将石勒政权称为“后赵”,将匈奴人刘氏从刘渊到刘曜凡26年所建的“汉赵政权”统称为“前赵”。[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