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英文名:natto,日文名:なっとう)是以大豆为原料,经蒸煮后接种纯种纳豆芽孢杆菌(纳豆菌)发酵而成的产品。成品纳豆表面覆有一层黏性物质,口感软烂,用筷子挑起后可出现长长的拉丝。[1]颜色为淡黄色至茶色,气味较臭,风味独特,味道微甜。[2][5] 纳豆起源于中国,自秦汉以来开始制作,由黄豆发酵制成豆制品,类似于“豆豉”。公元754年,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时将中国制作豆豉的方法带去日本,在佛教寺院中传播。这种食物在日本得到发扬,民间甚至有俗语 称:“纳豆顿顿有,活到九十九”。[6] 纳豆不仅保有黄豆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K2、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更重要的是发酵过程产生了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溶解体内纤维蛋白及其他调节生理机能的保健作用。[1]在日本,纳豆还有一个专属的节日:7月10号的“纳豆节”。[7] 历史沿革
纳豆的起源是中国豆豉,于公元754年由唐朝高僧鉴真东渡带去日本,将中国的“纳豆”即豆豉的做法带去日本许多佛教寺院。由于豆豉在僧家寺院的纳所制造后放入瓮桶贮藏,所以纳豆首先在寺庙得到发展,是以亦称“唐纳豆”或“咸纳豆”[8]。在日本,纳豆源于日本平安时代僧人的饭食,因当时的日本寺庙称作“纳所”,故僧人所食豆制品称为“纳豆”, 后来民间才渐渐流行,江户时代中后期,民间的纳豆流行起来。1980年之后,纳豆作坊逐渐向工厂化转变,纳豆工业法发酵统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