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兵-抖音百科
车兵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大多数国家军队中的主力兵种。[1]当时一个 国家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2]往往被用作衡量其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准。[3]因此一些军事强国常被称为“千乘之国”。[4] 简介
国内的强宗大卿也被称作“百乘之家”。当两国之间出现军事对抗时,车兵弱小的一方总是畏惧战车部队庞大的对手,如平丘之会上,晋车四千乘,就使得齐人大惧,终于听命于晋。而拥有强大车兵部队的诸侯,也往往以此震慑他国,胁迫其臣服于己。如同在平丘之会过程中,晋治兵于邾[zhū]南,叔向放风说:“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 兵种表现
车兵为当时列国军队的主力兵种,还表现为:第一,当时在中原地区进行的重大战争,一般都是以战车来决定最终胜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战例,如繻葛之战、崤之战、城濮之战、艾陵之 战等等,概莫能外。第二,各国扩军的重点,是增加战车数量,加强车兵的建设。春秋时期各国大规模扩军乃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以后网站会具体介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其所扩充的军队同样以车兵为主体。如晋军由城濮[pú]之战时的七百乘递增至春秋后期的五六千乘,楚军全盛时发展到近万乘,齐军由桓公时的千乘增加到春秋末的“二、三千乘”,等等,就是显例。由于各国把发展车兵作为军队建设的重点之一,所以,到了春秋末年,连苫这样的小国都拥有了“千乘”的车兵部队,可证《论语·先进篇》所言“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之不虚。第三,当 时各国对战果或损失的统计,也往往以战车数量为尺度。如崤之战中秦师全军覆没,史称其“匹马只轮无返”;晋大败齐军,其所取战果之标志就是“得车二千,得尸三万”。另,齐伐冠氏, “丧车五百”,吴齐艾陵之战中,齐丧失“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说明军力损失也以兵车为统计依据。所以著名兵学家孙武在 总结当时战争的情况时即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把各种兵车置放在军队兵种的首要位置。当然,这种情况自春秋晚期起发生了重要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