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丁湾

以也门的海港亚丁为名
亚丁湾(英文Gulf of Aden,阿拉伯语:خليج عدن,索马里语:Khaleejka Cadan),印度洋西北部的海湾,地处亚洲阿拉伯半岛和非洲索马里半岛之间,[1]索科特拉岛到库里亚群岛一线为东界[7],西经曼德海峡红海,东与阿拉伯海相连[8]。其东西长1480千米,平均宽度为480千米,海域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3]水深一般为2000~3000米,最深处达3328米。亚丁湾地处亚、欧、非三大洲接合部附近,是印度洋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5]湾内重要岛屿有东口的索科特拉岛和西口的丕林岛[9]沿岸主要港口有亚丁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柏培拉索马里)和吉布提法属索马里)等。[1]
亚丁湾形成于晚始新世(Late Eocene)到中新世(Middle Miocene)时期,[4]它是由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拉张分裂而形成的。西巴(Sheba)洋脊横贯亚丁湾海底,洋脊顶部大裂谷中有很多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切割。其中,位于亚丁湾东口附近的阿卢拉-费尔泰海沟(Alula-Farateet Trench)是最大的断层,亚丁湾最深处即在此海沟中。[9]亚丁湾海域有潜在的尚未开发的石油资源。[4]
亚丁湾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炎热,终年少雨[5],是世界上最暖的热带海湾之一。[8]红海、亚丁湾和阿拉伯海之间海水的大量对流、强烈的蒸发作用和季风的影响,使亚丁湾水体结构十分复杂,[5]有500多种海藻和10种海草生活在此。[10]
公元前4千纪,亚丁湾已经成为西亚、埃及阿拉伯和印度次大陆之间的海上交流通道;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统治时代,希腊商人开始通过该地区进行商贸活动;公元前1世纪,有地中海商人远赴亚丁湾开展长途贸易,[11]与此同时,这里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12]公元1412年至1433年间,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第4~7次“下西洋”都曾到达亚丁湾。[5]到19世纪中后期以后,因为蒸汽轮船成为海上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体系消亡,但亚丁湾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依然在全球海运交通中占据重要地位。[12]特别是十九世纪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亚丁湾成为印度洋通向地中海大西洋的重要燃料枢纽和贸易中转站,扼守着地中海东南出口和整个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出入苏伊士运河的咽喉。[13]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丁湾成为了世界上海盗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2]联合国安理会2008年6月发出1816号决议以后,有多国联合舰队或单国护航舰队在亚丁湾打击海盗并执行护航任务。[14]截至2023年1月11日,中国海军派出第43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15]2015年3月26日至4月7日,中国海军第19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的三艘舰船,在亚丁湾的亚丁港吉布提港等地执行撤侨任务,撤离被困中外公民897人(其中中国621人,其他15个国家276人)。[16][17]
2010年5月21日,印度洋第2号热带风暴班度(BANDU)进入亚丁湾东部海域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达到9级左右,阵风超过10级,22日傍晚该海域的浪高超过了6米,并导致了迪拜的“月亮号”商船的沉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