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原有的G7机制逐渐无法满足全球经济治理的需求。1999年9月,G7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邀请占全球GDP总量约90%、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80%以上、人口占比约80%的20个主要大国的央行行长和财长参加会议。这个机制的成员由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各占一半,结构相对平衡,显示出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逐步重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G20升格为领导人峰会,成为全球首要经济和金融治理论坛。2010年11月,首尔峰会首次将发展议题设为主要议题,标志着G20进入了新的长效治理机制转型阶段,开始走向世界经济恢复之路。2016年9月,G20峰会对于数字化议程的讨论稳步扩大并大幅增长,并更加关注解决不平等问题等。G20峰会的重心从应对危机开始转向预防危机。从2022年开始,G20峰会连续三年由新兴经济体典型代表国家举办,被认为G20进入"新兴国家化时期",峰会更加关注新兴国家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和消除 贫困等议题变得更加重要。[1][4] G20峰会采用轮值主席国的形式,由金融轨道和夏尔巴轨道两个平行轨道组成,并且设有专门的专家组,参加小组又有不同的独立集体组成,并且有多方利益相关者提出建议,协助20国集团决策进程。[5][2][6]G20的成立有助于新兴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促使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增强。发达国家则继续通过全球经济治理机构的扩大保持发言权和影响力,推动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7]
历史沿革
在历经1994年墨西哥危机、1997年亚洲四小龙危机(尤其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以及1998年俄罗斯危机后,由七国集团财长会议倡议成立,作为各国财长及央行行长的交流论坛,20国集团于1999年成立。2008年11月,在雷曼兄弟银行倒闭引发了经济危机之后,首届G20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峰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自2011年戛纳峰会起,该活动开始每年在主席国选定的城市举行。G20最初主要关注广泛的宏观经济问题,后来将议程扩大到其他紧迫议题,如可持续发展、卫生、农业、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打击腐败等。[8]G20发展的历史沿革具体分为以下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