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籍考-抖音百科
基本介绍
乾隆52年(1787年)经毕沅的弟子周震荣牵线---1788年开局纂《史籍考》。1790年春章学诚复得毕沅支持,继续编纂工作毕沅1794年因事被罚降补山东巡抚,无暇顾及编书之事,《史籍考》编纂遂完全停止。是为《史籍考》的第一次纂修。这次编纂工作由章学诚主持,参与者有洪亮吉、武亿、凌廷堪、严观、方正澍、胡虔等。当时参与其事者有三处:除章学诚在归德外,洪亮吉、凌廷堪、武亿等人在毕沅开封幕府,另外一处即京师,邵晋涵、孙星衍、章宗源。等人与之遥相呼应,互通信息。不久,章宗源即将承担的《逸史》一部分邮寄给章学诚,章学诚认为“甚得所用”,且肯定了章宗源所说摭逸之多,有百余纸不止者,难以附入《史考》,但须载其考证”的看法。而在四月二十二日致邵晋涵的信中,章学诚又对搜求逸史的方法,提出反例。178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借为毕沅庆祝六十大寿之机,再次提及修《史籍考》事,希望能得到毕沅的支持。其中称:“倘得驰一介之使,费崇朝之享,使学诚得治行具,安家累,仍充宾从之数,获成《史籍 》之考。日期日颐,常饫[yù]寿尊之余沥;善祷善颂,冀美盛德之形容。 ”此番表白,大概博得了毕沅的同情,是以章学诚有次年三月的湖北之行。方正澍、孙云桂、史善长、王藕夫、王石亭、张映山诸人亦客毕沅幕府。但不详是否参与修撰《史籍考》。章学诚《胡母朱太孺人墓表》目:“桐城胡虔,修洁好学,善为古文辞。乾隆五十六年,与学诚同客武昌。”(《章学诚遗书》卷16,《文集一》)方损之《胡虔传》亦目:”先是,毕尚书沅督两湖日,聘君纂修《两湖通志》及《史籍考》等书。”(《柿叶轩笔记》卷首,赵诒琛1916年重刻《峭帆楼丛书》本。按:方损之即方东树,该文叉见《仪卫轩文集》卷10《先友记》。章学诚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冬致书阮元“拟明年赴楚,终其役耳。 (《章学诚遗书》卷2 9 ,《外集二》。《与阮学使论求遗书》)又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十八日致书孙星衍日:“《史考》底稿已及八九,自甲寅秋问。彝山先生移节山东,鄙人方以《通志》之役,羁留湖北,几致受楚人之钳。乙卯方幸彝山复镇两湖,而逆苗扰扰,未得暇及文事。鄙人狼狈归家,两年坐食,困不可支,甚于丁未扼都下也。”(陈烈:《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第一篇,《小莽苍苍斋收藏管窥》录章氏书札。) 但为了完成《史籍考》未竟之业,章学诚一方面独自继续编摩。章学诚《与邢会稽》曰:所要诸家著录,有钞本未传于外者,多在扬州行箧[qiè],当为检寄。亦尚有数种未购集者,方当为毕制军访购,不时寄家。如尊处欲用,但遣一介之使,向小儿索取,必可得也 鄙意终以先定全秦人物表为主,如人物表已有稿底,必须草一副本交小儿处,则将来《史考》局中,但有所见,即须凭表摘录,易为功矣。弟闻毕制军仍督两湖,如楚棼[fén]稍靖,即当赴楚一行,年内仍当归里,大约书局仍不离扬州。长兴不远,往反时可通音问也。”(《章学诚遗书》卷28,《外集一》)可见章学诚依然致力于《史籍考》的修撰。 另一方面则于嘉庆元年(1796年)九月十二日致书朱珪寻求援助(是年八月,朱奉命调补安徽巡抚,十月底到任),请求他能代向直隶总督梁肯堂或河南巡抚景安,谋求莲池书院或大梁书院讲席(时邵中英、沈步垣因居忧报阙),以资修《史籍考》之困。在信中,章学诚不无凄婉地称:弁山制府,武备不遑文事。小子《史考》之局,既坐困于一手之难成,若顾而之他,亦深惜此九仞之中辍。迁延观望,日复一日。今则借贷俱竭,典质皆空,万难再支。只得沿途托钵,往来于青、徐、梁、宋之间,惘惘待傥来之馆谷,可谓惫矣......夫以流离奔走之身,忽得藉资馆谷,则课诵之余,得以心力补苴《史考》,以待弁山制府军旅稍暇,可以蔚成大观,亦不朽之盛事,前人所未有也。而阁下护持之功,当不在弁山制府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