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孔炤

明末大臣、易学家
方孔炤(1590年——1655年),原名若海,字潜夫,号仁植,安徽桐城凤人,[1]今浮山白沙岭陆庄人,[2]明末大臣、易学家,方学渐之孙,[1]方以智之父。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嘉定州知州,累官至湖广巡抚,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八战八捷。著有《周易时论》等多部著作。[2]

人物生平

方孔炤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当选进士,授嘉定州知州。调任福宁知州、兵部主事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方孔炤由员外郎提升职方司郎中。但不久,太监魏忠贤等当政,原来反对他的官员先后被罢免;同时,东北边境,战事频繁,武将竞把边防看作畏途,凡选任边帅的,大都贿赂魏忠贤求取免役,方孔炤对此进行了揭发检举。另外,魏忠贤准备进封侄儿良卿为伯爵,方孔炤坚决反对,魏忠贤大怒,设法罢免了方孔炤官职。[2]
崇祯帝即位后,诛魏忠贤,恢复方孔炤官职,又升任尚宝司卿。崇祯二年(1629年),方孔炤因父丧回乡。其时,县城内富家贵族鱼肉人民,黄文鼎、汪国华等为首杀富济贫,烧毁富家房屋。方孔炤认为他们是犯上作乱,设计诱杀了黄、汪等人。[2]
服丧期满,方孔炤到京复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