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元放

马元放
马元放(1902—1953),江苏省武进县人,出生于1902年。1922年毕业于江苏政法学校,1926年赴日本朝鲜等地考察。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任市政府秘书处编辑。不久,加入中国国民党。1929年在国民政府江苏省党部任职,1936年,国民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成立,任秘书。1937年4月被调到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任组织委员。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六部视察员。苏南被日军侵占后,江苏省党政机关迁到淮阴,马元放被派到江苏主持党务,任特派员。1938年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民国28年,省党部改组,任主任委员。1939年在上海被日伪特务逮捕,1943年逃脱,返回重庆,任中央海外部主任秘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为国民政府的先遣官,派往南京,负责接收伪政府。历任南京市副市长、国民政府南京市党部主任委员及南京市教育局局长。1946年11月,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53年逝世。生平著有《都市政策论》、《中国市政论》及《中国政治组织》等书。

书生报国

马元放(1902—1953),1902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清贫农家,父母早逝。马元放秉赋过人,由族亲送他到一方名儒王孔诚开办的牛塘兢进学校就读,初识文墨。马元放勤奋好学,深得王孔诚的钟爱,并收其为养子,悉心培育,负责一应需用。马元放在旧学新学深厚的基础上,192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政法学校。先去小学任教,次年回母校工作,并在研究科进修。毕业后又到师范学校任教。1926年马元放先后赴日本朝鲜考察。回国后将考察所得编写了《都市政策论》一书,并说出“无学识不经济”之言。由此转入市政府工作,辅助市长刘纪文首都规划市政建设。与六朝古都南京结下情缘。1931年他和他的同事向国民会议提议“提高小学教员待遇,以增进教育效率案”被通过并实施,被当今列入《中国教育百年大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马元放深感忧虑和愤怒。常与平日交往较多的中央大学教授谢寿康顾毓琇徐悲鸿等友人谈论时政,对国民政府一味对日妥协让步的政策感到困惑。这些人士中几乎都能理解赞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战军兴。马元放襟怀淡泊,轻于名利,书生气十足,对野蛮的日本侵略者切齿痛恨。淞沪会战爆发后,马元放在公开场合宣传抗日救国,带头为前线将士捐款。在他赤诚的心中,祖国高于一切。

逆险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