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评论是一种针对图书的评价和讨论,旨在对其思想倾向、学术价值、艺术水平及潜在影响力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这类评论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客观公正,避免过度赞美。图书评论不仅具备思想教育功能,同时也具有学术研究性质。通过图书评论,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选择书籍,作者和编辑也能借此提升作品的质量。此外,图书评论还能激发思考,促进文化交流和学术繁荣。作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图书评论有助于监督图书的社会效应,推动出版业健康有序地发展。[1]
发展历史
中国的书评
图书评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当时已有注释和评论书籍的活动。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著的《诗大序》被视为先秦诗论的总结性文献。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其《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以及后来的序跋中包含了图书评论的元素。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及其叙录,以及众多以读书心得为主题的著作,都体现了对图书的评价。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词话、曲话和小说评点等文学批评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也被视为重要的图书评论作品。 现代书评的兴起与中国新文化的传播以及现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鲁迅、邹韬奋、郑振铎、叶圣陶等知名人士均有书评作品。20世纪30年代,报刊开始设立书评专栏,并出版相关研究论文和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图书评论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51年和1954年分别发布了关于加强图书评论工作的指示。1983年,《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再次强调了图书评论的重要性。1985年,首次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在济南举行,促进了图书评论工作的显著发展。《读书》、《书林》、《博览群书》、《中国图书评论》等专业评论刊物相继创办,多家报纸开设了书评专栏,书评作者群体不断扩大,包括图书编辑、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