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记》是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创作的一篇文章,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牡丹的专著,也是古代较为典型的说明文,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强烈的文学性。欧阳修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多年,对洛阳牡丹的花品、花名以及洛阳人喜爱牡丹的风俗和种花的技法等了如指掌,为撰写《洛阳牡丹记》打下了基础。[1] 《洛阳牡丹记》分为《花品序第一》《花释名第二》《风俗记第三》和《牡丹记跋尾》四部分,分则单篇各自成文,合则关联而为整体,贯通汇一,全书结构严谨,语言畅达易懂。表现方法上,《洛阳牡丹记》以说明为主,结合叙述、描写、考辨、论驳,要言不烦,有条不紊,文风也朴实自然,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
《洛阳牡丹记》原本作为囊括序、释、记、跋的“记”体文,收入《居士外集》卷二十二,后被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手书刻石,成为单本留存于欧、蔡两家,后来被刻印为单行本,广为流传,有《四库全书》本可用。[1] 简介
洛阳牡丹记其后则曰叙事、宫禁、贵家、寺观、府署、元白诗、讥鄙、吴蜀、诗集、记异、杂记、本朝、双头花、进花、丁晋公续花谱,凡十六门,万馀言。後有梅尧臣跋。其妄尤甚,盖出假托云云。据此,是宋时尚别有一本。《宋史·艺文志》以《牡丹谱》著录而不称《牡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