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圈(英语:cryosphere),这个名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κρύος(cryos),指"寒冷"、"霜"或是"冰";以及σφαῖρα(sphaira),指"球体"。冰冻圈是指水分以冻结状态(雪和冰)存在的地球表层的一部分,它由雪盖、冰盖、冰川、多年冻土及浮冰(海冰、湖冰和河冰)组成。雪盖是冰冻圈的最大组成部分,覆盖地球陆地表面的33%的面积。冰川覆盖着近10%的地球陆地表面,是长期的积雪聚集,压缩而形成的具有运动特征的厚层冰体。多年冻土覆盖着北半球近24%的陆地面积,主要发育于环北极陆面,青藏高原及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浮冰主要包括海冰、湖冰和河冰。冬季北冰洋约有14×10^6平方公里的海面被海冰覆盖,而南极洲周围冬季约有17×10^6平方公里的海面被海冰覆盖。冰冻圈是特定寒冷气候作用于水体的产物,因此冰冻圈的变化与气候和水资源的变化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冰冻圈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和海平面,湖水位和河流的变化,同时还会对地表水热平衡密切相关的生态与环境及人类活动产生影响。中国的冰冻圈集中在西部和东部,共有冰川46000多条,面积59425平方公里,冰储量5.6万亿立方米。多年冻土22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3%,冰储量9.5万亿立方米。稳定积雪420万平方公里,水当量750亿立方米。 研究范畴
冰冻圈内的水体处于自然冻结状态。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其他物质混合而成的冻结体也属于冰冻圈的范畴。
冰冻圈的组成包括冰川(含冰盖和冰帽)、河冰、湖冰、积雪、冰架、冰山、海冰,以及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表)。大气圈内的雪花、冰晶、冰雹、霰[xiàn]等固态水也是冰冻圈的组成部分。冰冻圈在赤道附近海拔最高,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到海平面。 主要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