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畹农

原上海戏曲学校梅派青衣教师
[wǎn]农是已故的上海市戏曲学校优秀的京剧梅派青衣教师。文化革命中被“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他从青年时期起,四十余年为发扬光大梅派艺术竭尽心力,为继承和发扬梅派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

人物生平

杨畹农 京剧男旦艺术家。1907年生于安徽桐城,少年时期就酷爱京剧,初学老生,入复旦大学就学后改于青衣,担任复旦大学京剧社的总干事,礼聘了当时富连成科班老前辈梁喜芳、律喜云来社任教。一九二八年杨畹农在学校体育馆初演“玉堂春”,当时上海戏迷中纷纷传言,复旦大学有一位学生,嗓音酷似梅兰芳,而响堂和力度胜似尚小云。演出那天,海上名票云集复旦观剧。杨畹农以他特有甜美圆润、嘹亮响堂运行自如的嗓音和响遏行云的行腔,使内外行大为震惊。演出的成功和社会的舆论给予杨畹农学习、研究梅兰芳唱腔艺术和声腔艺术增添了无比的信心。1930年毕业后,在南京盐务署任文职,仍保持天天吊嗓,当时为他操琴的是周振芳和以后成为梅兰芳二胡的倪秋萍,后期是他复旦的同学,50年代曾在梅剧团操琴的李师善,由于杨畹农文学底子厚,对人物、剧情、唱词的理解较深,又善于对梅兰芳唱腔“一字、一腔、一个气口、一个重音”的理解和揣摩,真是到了神似的地步。从杨畹农1933年演唱“三本太真外传”百代公司老唱片中,可以听得出和当时梅兰芳的风格是何等神似。

演出历程

1932年秋天,杨畹农以一个学者的态度和同学、同庚的著名国画家谢雅柳先生联袂北上访梅,由同学北平大公报”徐叔明先生引见,到北京无量大人胡同五号缀玉轩梅宅拜访,梅兰芳在阿兰那客厅会见杨畹农,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的文化素养和待人接物,给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延续了近四十年。次日,梅兰芳兴致勃勃约了这位南方来的知音赴虎坊桥国剧学会吊嗓,由梅兰芳当时的琴师徐兰沅王少卿操琴,杭子和司鼓。在座的有余叔岩张伯驹梅兰芳说:“杨先生的嗓子,内外行都少见”。数月来,杨畹农几乎天天成了缀玉轩的座上客,虚心向梅兰芳求教,梅兰芳爱才,更欣赏杨畹农诚实憨厚的书卷气,亲自为他说戏教腔。对杨畹农以后继承和发扬梅派艺术,以致晚年的教学工作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