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微旨论

伤寒微旨论
《伤寒微旨论》是一部阐述伤寒学说的医学著作,由北宋时期的医学家韩袛和撰写,于元祐元年(1086年)出版。[1]该书深入探讨了伤寒的脉象诊断以及汗、下、温三种治疗方法,同时还涉及畜血、阴黄、劳复等多种病症及其对应的治疗方案。韩袛和在书中强调脉证结合的重要性,并提倡灵活运用各种疗法。尽管原书已经失传,但通过明代《永乐大典》的辑录得以流传至今。

作品特点

《伤寒微旨论》共有十五篇,其中包括伤寒源、伤寒平脉、辨脉、阴阳盛虚等内容。韩袛和在书中引用了《内经》等相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并试图发掘其中尚未阐明的观点。他认为伤寒是由体内潜藏的阳气受到寒冷侵害所致,在特定季节,这种疾病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他还利用经络理论来阐释《伤寒论》中的六经概念,并特别关注伤寒的脉象诊断。在治疗方面,韩袛和对汗、下、温三种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他建议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以便更好地掌握治疗时机。此外,韩袛和还针对一些特殊病例如阴黄症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版本流布

《伤寒微旨论》的原始版本已经遗失,目前可见的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录而成的版本。这一版本收录了多个清代的刻本和石印本,包括清咸丰四年(1854)的新昌庄氏过客轩校刻《长恩书室丛书》本和1914年的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以及《四库全书》《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