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孔德

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伊西多尔·奥古斯特·玛丽·弗朗索瓦·泽维尔·孔德(法语:Isidore Auguste Marie François Xavier Comte,简称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4]孔德是最早使用“社会学”这一名词的人,也是实证主义思潮的开创者,其最重要的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1][5][6]
孔德生于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城,早年就读于蒙彼利埃公立中学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但由于与学校当局产生冲突,最终被迫退学。此后,他成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亨利·德·圣西门的秘书,并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后因观点分歧,这对师生最终决裂。1830年,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随后其他各卷(共六卷)陆续出版。他曾多次谋求教授职位,但都未能如愿。孔德晚年的思想发生了从哲学到宗教的转向。[4][7][8][9]1849年,他正式创立了“人道宗教”,自任大主教。1851年至1854年间,孔德出版了四卷本的《实证政治体系》,这部多卷本著作标志着孔德完成了从早期的折衷主义、调和主义体系向地道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体系的转变。[10]孔德于1857年9月5日因癌症逝世。[11][12]
孔德提出的“实证主义哲学”并不追求揭示事物的“本质”或隐秘原因,而是通过研究经验事实或经验现象,以获得实在的、有用的知识。[1][13]他的主要著作《论实证精神》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社会和自然现象,书中,孔德提出了“三阶段规律”,认为人类思辨的发展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14]以此为基础,孔德建立了他的有关社会的科学,即社会学,并将其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研究社会事实与存在,后者研究社会的演化与进步。[1]孔德还提出了一套科学的分类法,社会学被他视为最高级的科学。[15]
孔德所创立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学领域,孔德则有“社会学之父”之称。[16]他把社会学概括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并在他所处的历时条件下,规定了社会学的地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社会学理论体系。[17]他的观点对后来的社会学理论发展,特别是斯宾塞和帕森斯的著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8]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