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唐卓玛拉康

位于西藏曲水县聂唐乡的历史遗迹
聂唐卓玛拉康(藏语:སྙེ་ཐང་སྒྲོལ་མ་ལྷ་ཁང་,威利转写:snye thang sgrol ma lha khang,THL:Nyetang Drölma Lhakang),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聂当乡,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与阿底峡(980–1054)有关,他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创始人。聂唐卓玛拉康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幸存,保存了大部分珍贵文物。现存度母殿是20世纪30年代由热振活佛主持重修的。[1][2]

历史

聂唐卓玛拉康位于拉萨市曲水县西南中尼公路旁,聂当乡(“聂当”与“聂塘”是同一藏语名称的不同汉译)境内。聂当乡距曲水县驻地36公里,距拉萨市33公里。该寺由阿底峡尊者创建,仲敦巴·嘉瓦迥乃扩建。阿底峡曾到聂塘、热振等地说法。1054年(北宋皇祐六年),阿底峡在聂塘圆寂后,仲敦巴成为从弟子之首。翌年,仲敦巴集合众人,在聂塘为其举办周年供,并且集资兴建了古朋寺作为纪念。因正殿主供卓玛佛像,故取名“卓玛拉康”,意为“度母佛堂”;又因位于聂塘地方,故又称“聂塘寺”。阿底峡所作的绘画作品很多,其中他用自己的鼻血绘成了两幅唐卡,一幅由热振寺收藏,一幅由聂塘卓玛拉康收藏。古蚌拉康供奉有一尊高0.68米的阿底峡自塑像。阿底峡在聂塘卓玛拉康的遗物还有其生前使用过的法螺及化缘钵。他终生形影不离的一座木塔“哲美曲登”,以白檀香木制作,现仍然收藏在聂塘卓玛拉康内的佛龛中。阿底峡圆寂后,骨灰埋在聂塘卓玛拉康之前约500米处,建有坟墓及祠庙。后来,阿底峡的坟墓及祠庙均被毁,但其骨灰罐仍存聂塘卓玛拉康。如今的聂塘卓玛拉康是1930年代热振活佛主持重修后的面貌。

建筑

聂塘卓玛拉康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有:大门及庭院:大门内有一座铺石庭院,院落南北两侧为寺庙管理人员的住房。白塔:正殿前带有宽敞的檐廊,檐廊北端有两座建在地平面以下的白塔,塔刹部分露出于地面:一座为阿底峡的衣冠塔,内藏阿底峡生前穿过的鞋、帽、衣;另一座为仲敦巴·嘉瓦迥乃的衣冠塔,内藏其生前用过的鞍鞒、披风。檐廊两端连通正殿后侧为转经道。正殿:为坐西朝东的二层建筑。正殿一层有三座佛殿:主殿为卓玛拉康,南配殿为朗杰拉康,北配殿为古蚌拉康。卓玛拉康(又称“度母殿”):主供二十一尊度母,衣着、颜色、形象各不同。佛经认为二十一尊度母乃自观世音菩萨分化出来,二十一尊度母保护人类不受八种灾难(狮子、象、火、蛇、匪、镣铐、水、故)。二十一尊度母中,绿度母处于主要地位,其心咒(音译“嗡达列度列梭哈”)被称作“根本心咒”,与二十一尊度母的根本心咒(音译“嗡达列登木梭哈”)的效果相同。除绿度母外,二十一尊度母还包括救灾求难度母、救地灾度母、救水灾度母、救火灾度母、救风灾度母、增福慧度母、救天灾度母、救兵灾度母、救狱难度母、救盗难度母、增威观度母、救魔难度母、救畜难度母、救毒难度母、伏魔度母、药王度母、长寿度母、宝源度母、如意度母、颦眉度母。佛塔正龛供奉着释迦牟尼像,两侧为十大弟子(即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阿难陀、优波离、阿那律、大迦叶富楼那迦旃延罗睺罗)立像。朗杰拉康:主供佛塔“朗杰曲登”(意为“胜利宝塔”),乃为纪念释迦牟尼战胜魔军而建,为八大佛塔之一。该塔高10米。朗杰曲登两侧还有两座灵塔,即那若巴(古印度人,底洛巴的弟子。生卒年为1016年-1100年)的灵塔和仲敦巴的灵塔。古蚌拉康:主供三长寿佛(即无量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佛龛雕塑着飞天等天神。据说,古蚌拉康是聂塘卓玛拉康最早的佛殿,为阿底峡生前所兴建,阿底峡圆寂后,仲敦巴在此基础上扩建为日后的聂塘卓玛拉康。《卫藏道场胜迹志》记载,古蚌拉康内供奉有阿底峡的灵骨塔(为噶瓦释迦旺秋所建),塔下有一尊名叫“酷似我”的阿底峡塑像,传说该像是为阿底峡在世时造的留真像,像上留有阿底峡的指痕。此外,该殿还有喇嘛当巴索南坚赞的大灵骨塔等等。达赖喇嘛行宫:正殿二层为达赖喇嘛的行宫,当年达赖喇嘛出巡或来朝拜时,常居住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