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谢图汗部

清代喀尔喀蒙古四部之首
土谢图汗部,一作“图什业图汗部”,又称喀尔喀后路、汗阿林盟,简称土盟、图盟,是清代、民国时喀尔喀蒙古四部之首。[1]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东界车臣汗部,南界绥远察哈尔,西界三音诺颜部,西北唐努乌梁海,北界据俄领西伯利亚。1923年,蒙古人民党政府将其改为“博格多汗乌拉省”。其地大致相当于今蒙古国中央省色楞格省布尔干省、达尔汗乌勒省鄂尔浑省中戈壁省,以及前杭爱省南戈壁省东戈壁省的一部分地区。

建置沿革

明代中期,成吉思汗十一世孙达延车臣汗游牧于杭爱山一带。其第十一子格哷森札札[lài]尔珲台吉所部号曰“喀尔喀”,分为左右两翼,共七旗。格哷森扎札赉尔珲第三子诺诺和掌管喀尔喀左翼,诺诺和长子阿巴岱入藏学习佛经,回到蒙古后号称“斡齐赖赛因汗”。阿巴岱之子额列克号曰“墨尔根汗”。额列克长子衮布始称“土谢图汗”,与车臣汗、札萨克图汗并称“喀尔喀三汗”。清崇德三年(1638年),衮布遣使入贡,皇太极命喀尔喀三部每年进献一匹白驼与八匹白马,谓之“九白”之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大举进攻喀尔喀部,衮布之子察珲多尔济率土谢图汗部内附,被清廷安置于苏尼特地界(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右旗一带)。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土谢图汗部,辖十七旗。废“诺颜”、“济农”等旧号,封以王、贝勒、贝子、辅国公等爵。依内蒙古之例,改行札萨克制。改喀尔喀左、右两翼为三路,以土谢图汗部为喀尔喀北路。雍正初年,土谢图汗部增至三十七旗。雍正三年(1725年),割其西部二十一旗置赛音诺颜部,改土谢图汗部为喀尔喀后路。不久增置四旗,共二十旗。
嘉庆以后,土谢图汗部所领二十旗为:土谢图汗旗、中旗、中次旗、中左旗、中左翼末旗、中右旗、中右末旗、左翼中旗、左翼中左旗、左翼前旗、左翼左中末旗、左翼右末旗、左翼末旗、左翼后旗、右翼左旗、右翼左后旗、右翼左末旗、右翼右旗、右翼右末旗、右翼右末次旗。其地东至肯特山车臣汗部为邻,西至翁金河与赛音诺颜部为邻,西北唐努乌梁海,南至戈壁与茂明安、苏尼特、四子部落等旗为邻,北至楚库河与俄罗斯接壤。诸旗会盟于土拉河以南的汗山(在今乌兰巴托市南),满语谓之“汗阿林”,故称为汗阿林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