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终始

战国时期邹衍提出的历史循环论
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也写作驺衍)创立的一种历史循环论,用以解释历史的发展。[1]该学说继承发展发展了西周“以德配天”的天命观,认为“天命”(政权)会按照五行相胜的顺序变化发展,且这种发展是循环进行的。[4]
战国中期之前的阴阳五行思想是五德终始说基本的理论来源。[5]邹衍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阐释天命更替,便形成五德终始说。[6]该学说最初是服务于燕昭王称“北帝”的政治活动。[7]其由“五德转移”“治各有宜”“符应若兹”三个基本思想组成。[2]“五德转移”之“五德”即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每一德都有与其对应的政权,“五德”间按五行相胜顺序转移:[4]黄帝之时是土德,木胜土,故取代黄帝的是“木气胜”的禹;金胜木,故取代禹的是“金气胜”的汤;“火胜金”,故取代汤的是“火气胜”的周文王;“水胜火”,故取代周文王的必将是“水气胜”者。[8]并且“五德”之间的转移是循环往复的,即水德结束以后,五德又将从土德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循环。[4]“治各有宜”是指五德中的每一德都有相应的制度,统治者应当根据本朝所属的德和五行配物原理确定本朝的礼仪。“符应”指每个代表新德的王朝兴起时必会出现相应的天象[2]五德终始说为政权统一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建立伊始,就套用五德终始说的“水德”理论来进行国家的统治。[4]秦被汉取代后,有关汉朝究竟以何“德”王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汉朝承秦,应以土德王;也有人认为,秦朝严酷少恩,不能算一个正式朝代,汉应承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决定汉朝以土德王。但此后,争论并未结果。[9]
五德终始说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它为政权统一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大一统政权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发展,同时,以五德终始说为主导的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又与神仙方术结合到了一起,从而形成了方仙道,以及宣传方仙道的神仙家,并成为了道教的道士和道教修炼方法的前身。[4]此外,董仲舒刘向还对五德终始说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吸纳与发展,成为了他们解决时代课题的重要理论来源。[4]五德终始说也对后世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五德之说为汉代[]之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4]当代学者研究五德终始说的著作有顾颉刚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张伟伟所著的《五德终始说研究》等。[5]

原文出处

邹衍的著作大都亡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对他的五德终始说有一大体介绍。引用如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