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缙

明朝南京户部尚书
[jìn](公元1439年—1524年),字朝用,祖籍山西太原阳曲,至张缙移居沧州曾祖父张仲和,祖父张守益,父亲张能。张缙自幼年颖悟不凡,且学习刻苦,就读私塾,每逢考试,总名列榜首。缙年方二十,于天顺六年(1462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五年(1469年)会试中式,进士及第,随之步入仕途。初任钧州知州,后补沧州知州,缙因执政有方,民心所向,朝廷[zhuó]升其为南京工部郎中,后出任杭州府知府。弘治十三年(1500年)八月,缙升督察院佥都御史,弘治十四年(1501年)四月,缙提升右副都御史,正德元年(1506年)缙擢升户部左侍郎。张缙在沧州定居十一年,嘉靖三年(1524年)六月,在家病逝,终年八十三岁。上赐谕祭令,由其子户部侍郎张夏葬于沧州张家坟村。

人物生平

张缙历事三朝,始终一节,为官清正,器宇魁岸,风神秀朗,举止威严,处理纷乱或重大事件都游刃有余,无论是在地方府衙任职,还是在朝廷台省位居高官,都执政有方,成绩卓著。他做知府时,节约一切开支,为老百姓节省钱百余万。后调山东任参政,都御史刘大夏治理黄河于张秋一带,委令他任调度,山东地区的黄河两岸都受到益处。又筑南望东堤,让兵卒在水涨时,分道挽船进行水道运输。后晋升为通政,司右通政,又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真、保二府,后转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大。几任巡抚都有显著业绩,后改为水运粮食监督。其时正遇荒年,奏请皇上留米十万石赈救灾民。入朝任户部左侍朗,提升为南京户部尚书,因为不依附宦党刘瑾,与尚书韩文同下诏狱。又因前奏请改兑换制被指责为擅自改变先祖制度而被罢官除名。直到刘瑾被治罪诛杀,他才又被重新起用为补御史,仍像过去那样督察水道运粮,同时兼任剿灭淮南盗贼(实为刘六刘七的农民起义军)的职务。平定淮南盗贼后,皇帝赐玺书褒奖慰劳。后来缙复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他从做知州知府的基层官员一直做到高官大爵。他总能了解下情,体贴人民,所以在他离任沧州时,百姓拉住他的车辕,卧道哭泣挽留他,后来他又经过沧州时,人民迎着他的马首络绎不绝地欢呼。
缙生平嗜学,手不释卷,昼夜不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星、历、医、卜、皆臻其妙,雅好吟咏,喜写作,有“玉雪诗稿”10卷,奏议20卷,均已遗失,唯“凯歌图”、“黄河十九咏”(手笔)尚存于黄骅。《杨氏家传》今存最早刊本,就在张缙所刻《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中。明正德年间,太原人张缙在杭州购得宋濂手订八编,乃“初公存日,定八编,凡若干首,以细眼方格命子遂缮录精整,首简犹公手笔。其亦归郑氏,久之流入钱塘。”正德八年,张缙总漕于淮时,命人翻录入刻,将原来的八[zhì]展而大之为《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张本编定原则,以撰文时间先后为序。在朝制作,以翰苑为名,分前、后、续、别各十卷。其《翰苑别集》,首篇即为《杨氏家传》。又,张刻《文集》,《四部丛刊》亦予影印入集。另,《钦定四库全书》之宋濂文宪集》,卷十亦有《杨氏家传》。
有诗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