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发掘

中国考古发掘
殷墟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开始发掘。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该处丰富的出土文物为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证资料,引起国内外的重视。[1]

简介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2]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商以此为都(约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共经八代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机缘巧合,敏锐地发现中药“龙骨”之上刻有文字。被历史尘埃淹没3000年后,一片甲骨惊天下。[3]后经罗振玉王国维等考证、调查,确认为商代甲骨,出土于安阳小屯村。1928年10月,董作宾主持了试掘。[4]同年12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负责殷墟的发掘工作,先后主持工作的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郭宝钧等。[5]自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共发掘十五次。[6]发掘大墓十一座、方坑一个、小型墓和祭祀坑一千二百多座,以及大量建筑基址,出土刻字甲骨近两万片和大量陶器、铜器、玉器等。[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恢复殷墟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有:发掘武官村大墓、后冈祭祀坑,1973年在小屯南地发掘出土刻字甲骨四千多片;发现规模较大的商代铸铜遗址、妇好墓,等等。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8]该处丰富的出土文物为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证资料,引起国内外的重视。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氏傅斯年,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台大校长)组织领导的安阳殷墟[huán]水南岸历时9年15次田野考古发掘,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中国商代晚期盘庚迁殷都城就在此处,距今已有3300年左右的历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地层、出土青铜、玉器等遗物,以及甲骨文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司马迁史记》有“洹水南,殷墟上”记载,另有文献称“北蒙”,又名“殷墟”。甲骨卜辞中又称之为“大邑商”、“商邑”。[9])这个都城的形制和以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东方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和光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