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巴谷星表-抖音百科
依巴谷星表是由欧洲空间局(ESA)通过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Hipparcos)计划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重要星表[1]。该卫星于1989年8月发射,1993年8月结束任务,历时四年,主要用于测量恒星的视差和自行[2]。依巴谷星表得名于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他在天体测量方面有着卓越贡献[3]。 星表简介
依巴谷星表是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计划的主要成果。该计划分为两个部分:“依巴谷实验”旨在对12万颗恒星进行五项天文测量参数的精密测定,精度达到2至4毫角秒;“第谷实验”则是针对额外的40万颗恒星进行测量,尽管位置精度略低(约20-30毫角秒)。1996年8月,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制作完毕,并于1997年由欧洲航天局发布。这些星表的数据被用于编制千禧年星图,其中包括了数百万颗亮度可达11等的恒星以及数千个非恒星天体。然而,对于喜帕恰斯卫星测量数据中存在的系统误差问题,尤其是在某些区域约为1毫角秒的问题,直到2004年仍未得到解决。此外,利用喜帕恰斯卫星数据计算的昴星团距离较之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短了约10%,这一争议也尚未平息。 数据特点
依巴谷星表第二版是目前最为精确的科学数据集,包含了120,313颗恒星的信息,极限星等达到了13等,精度高达千分之一 弧秒。相比之下,第谷星表列出了超过1,050,000颗恒星的位置信息。依巴谷星表提供的数据不仅限于赤道坐标、自行、星等、光谱类型、颜色等基本信息,还包括了视差、径向速度等重要参数。这份星表因其丰富的高精度天体位置和测 光数据而广受欢迎。同时,还附带了有关变星、双星和聚星特性的数据,以及太阳系的天文测量和测光数据。星表提供了一种便于印刷和机器阅读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