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同府-抖音百科
大同府是历代名镇,盛唐时期,曾为从长安通往北部外族的必经之路,到明清时,已成了西北防御的重镇。大同府久经历代修葺[qì],墙高河深,坚如铁壁,然多年来无边无战事,城内也是非常繁富。[1]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徐达依旧城重建大同城,呈方形,周围13里,高4丈2尺,包砖,设四门,均有瓮城、吊桥、城壕;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四门均建城楼,四角有角楼,城正中有牌楼,城防设计固若金汤,整体布局如"凤凰单展翅",为中国军事重镇的典范。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筑长城,嘉靖年间先后三次修筑长城,万历年间又两次修大同边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封十三子朱桂为代王,在大同建立王藩,称代王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置分守冀北道,驻大同府。清代大同府治大同县,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府移治阳高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县西安堡。直到顺治九年(1652年),府县才复还故治,并从附近县移民逐渐复兴。民国元年(1912年)大同府废府留县,大同县属北路观察使。民国2年5月置雁门道,治大同。后晋北镇守使在大同驻扎。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后,大同为县,直属山西省。[1] 历史沿革
春秋末进入战国时,又出现了“郡”(一般在边远地区设置)。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于公元前296年“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名将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当时大同已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属雁门郡。即公元前300年为大同设置行政管理之始。至今公元2013年已"建城"23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