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

中国东汉时重臣
胡广(91年-172年4月17日),字伯始,是中国东汉时期的重臣和学者。他出生于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初举孝廉,后中策试第一。历任尚书郎、尚书仆射汝南太守、大司农、司徒太尉等职,因拥立汉桓帝有功,获封安乐乡侯。汉灵帝继位后,拜司徒、录尚书事陈蕃遇害后,接任太傅。熹平元年(172年),胡广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谥号“文恭”。他的追赠及葬礼规格,为东汉中兴以来人臣之最。 胡广博学多闻,被称为“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他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为后人研究汉朝官制留下了宝贵资料。他还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并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称。历事六朝,为官三十余年,史称“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京师为其作谚语道:“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权德舆评其“多方善柔,保位持禄”。 胡广的作品有《汉官解[]》、《百官箴》等。他的清廉正直、明辨是非、不畏权势的行为,为东汉时局的匡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反对梁冀专权乱纲,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被人们称赞为“文典甚美”。他的诗、赋、铭等22篇,为后人研究汉朝官吏制度留下了宝贵资料。

人物生平

章奏第一

胡广的六世祖胡刚,清高有志节,因王莽摄政而逃亡到交趾新朝灭亡后才返回乡里。胡广的父亲胡贡,曾任交趾都尉。胡广两岁丧母,少时孤苦贫困,甚至要亲自做家务。
胡广成人以后,曾在郡府里任散吏。当时,南郡太守法雄之子法真从家中来看望法雄,法真颇有知人之明。正逢岁终应举之时,法雄召集诸位官员,而法真自己在窗后观察。法真发现了胡广有异于常人之处,此后便把胡广推荐给法雄。法雄举荐胡广为孝廉,到京师雒阳今陕西洛阳附近)参加殿试,由汉安帝亲自主持考试章奏,胡广被选为第一。此后仅一月,胡广就被拜为尚书郎,经五次升迁后任尚书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