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偃(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43年),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人,尤以文学见长。[1][2][3]言偃22岁时,北上就学于孔子,并跟从孔子游历诸国;26岁出仕鲁国武城宰,提倡以礼乐为教,有“民乐弦歌爱言偃”之誉;早年在中原培育儒学人才,暮年时返回故里,在家乡一带以礼乐教化乡民、传道讲学,被尊为“文开吴会”“道启东南”“灵萃勾吴”的“南方夫子”;63岁赴青溪(今上海奉贤)讲学,使青溪成为“海滨文墨之区”。[4]唐开元八年(720年),言偃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九,入孔庙受祭;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被封为丹阳公;元大德年间,被封为吴国公;明嘉靖年间,被封为先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在言偃后裔中设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康熙、乾隆帝南巡时,均派大臣致祭言偃墓,并赐御笔题书匾额。现存有言子墓、言子巷、言子故居、言子专祠、言子故里亭等遗迹。 人物生平
言偃据《论语》《礼记》等书记载,言偃在孔子处学习十分勤奋,遇到疑难问题常向孔子请教;孔子也视言偃为他所满意的及门弟子之一,曾向言偃描绘过他心中的理想社会的美境。一次,言偃陪孔子参加腊祭(十二月时猎禽兽岁终祭先祖的一种活动),祭祀仪式结束后,两人走到宗庙外面高大的建筑物旁边,孔子仰天长叹。言偃觉得十分奇怪,就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孔子说:我没有赶上大道实行的时代和三代(夏、商、周)英明人主当政的时代,可心里总是很向往啊!接着他滔滔不绝地向言偃描述了“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的景象。这在言偃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在鲁国当武城宰相时,遵照师训,以礼乐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绩。一次,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了处处有弦歌之声,于是微笑着对迎接他的言偃说:“割鸡焉用牛刀?”意为治理这个地方还用得着小题大做,以礼乐来教育吗。言偃恭敬地回答说:“以前老师曾教导我,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啊!”学生的回答使老师十分满意。孔子对随同他一起来的学生说,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话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罢了。这说明言偃对孔子的思想,不仅能深刻理解,而且做到了身体力行。接着,孔子又问言偃道:“你在这里得到什么人才没有?”言偃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言下之意是此人行为端正,不对上司拍马奉承,是可以重用的一个人才。这说明言偃很能识别人才,当了官以后,不是专喜听恭维话的。 历代追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