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4]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1][3] 欧阳修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四岁丧父,随母生活,虽家贫而好学。其母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读《昌黎先生文集》而通古文。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任职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留守推官。[5][1]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景祐三年(1036年),因撰《与高司谏书》为范仲淹鸣不平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三年(1043年)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6]新政失败后被守旧派攻讦为朋党,被外放滁州、扬州等地,在当地实施宽简政治,减轻百姓负担。至和元年(1054年)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编撰《新唐书》,并独自撰写《新五代史》。嘉祐二年(1057年)主持礼部贡举的进士考试,排抑“太学体”,使文风为之一变。嘉祐[yòu]五年(1060年)十一月,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7]宋英宗即位后,他力主尊英宗生父濮王为“皇考”[8],卷入濮[pú]议之争,最终欧阳修起草的诏书得到曹太后签押。他的政敌由此心生不满,利用谣言毁谤欧阳修。虽最终查明只是谣言,但欧阳修因 此心生倦意,自请辞官,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后又改任青州知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