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纪

地质时代古生代中的第五个纪
石炭纪(Carboniferous ),显生宙古生代第五个纪,晚古生代第二纪,以牙形刺Siphonodella sulcata(槽管刺)首次出现作为开始标志,其时间划分为358.9±0.4Ma~298.9 ±0.15Ma[a],历时约6000万年,设立两亚系七阶,应建立7枚“金钉子”,目前已建立3枚。石炭纪底界划分来自于同位素测年为358.9±0.4Ma的石炭纪底界——杜内阶底界“金钉子”;顶界划分来自于同位素测年为298.9 ±0.15Ma的二叠纪底界——阿瑟尔阶底界“金钉子”。[1][2]
石炭纪是一个全球板块构造活跃的时期,也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活跃的板块构造使南方的冈瓦纳大陆(Gondwana land)和北方的劳俄大陆(Laurussia)发生碰撞开始聚合,形成了诸如阿巴拉契亚山脉等一系列造山带,部分地区地势抬升并改变了全球的洋流环境,导致石炭纪最终从早期的温室气候变为冰室气候。石炭纪的陆生生物得到发展,海生生物得到更新发展,石炭纪的生物种类早期与晚期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期特点,石炭纪早期的生物种类从泥盆纪大灭绝后得到恢复与发展,无脊椎动物[tíng]类、牙形刺有孔虫菊石珊瑚腕足类动物、苔藓虫棘皮动物放射虫为主的海洋生物得到繁衍发展,脊椎动物中鱼类化石减少,两栖类得到发展演化并摆脱水的依赖形成新的爬行类动物 。早石炭世的植物种类与晚泥盆纪相似,多以蕨类植物为主,植物地理分区不明显,晚石炭世植物以高大的石松植物为特征,有节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得到迅速发展,还有高大的裸子植物Cordaites(科达树)是构成造煤的重要原料,而且受古地理和古气候分异的影响,植物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区。[1][3][4]

定名

石炭纪英文(Carboniferous )来源于拉丁语“carbo”(木炭)和“ferronus”(铁),或意大利语“Carbonarium”(木炭生产者)。1807年、1811年英国地质学家John Farey Sr(老约翰·法雷)首次提出“煤韵律层”一词,1822年,英国地质学William Daniel Conybeare(威廉·科尼比尔)和William Phillips威廉·菲利普斯)发布了《英格兰威尔士的地质报告》一书,该书中首次将石炭纪称为Carboniferous。[5][6]

时期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