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曰藩

朱日藩
朱曰藩(1501~1561),字子价,号射陂,[1]江苏宝应人。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进士,为乌程令,终九江知府。常闭户读书,素工笔札,颇临晋法书,绝喜祝允明而以己意出之。婉秀潇洒,绝有姿态,而结法失之[shū]。《艺苑[zhī]言》、《[lún]山集》。

人物生平

朱曰藩(1501~1561),字子价,号射陂,出身于宝应书香仕宦世家。其父应登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十才子”,又为“弘治七子”之一,还与顾璘陈沂王韦并称“金陵四家”。由于家学渊源,朱曰藩“幼而解音律,作诗句卓[luò]不群”,“不屑屑章句学,暇则读古文,学为古歌诗,驰志建安黄初间”。嘉靖四年(1525),朱曰藩与王宠订交。王宠不仅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亦很高,“以词翰名吴下”,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被誉为“吴门三家”。王宠“亦不屑举子业”,于是和朱曰藩“雅同好尚,各出所蕴相论议商[què],清吟连日月,亹亹不倦,相得欢甚”,“竞肆其力于汉魏六朝间,务探作者奇正以极其所往”,寻求人生情趣所在与文学命脉所系。这对青年朱曰藩诗文创作道路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他后来被王夫之称为“自嘉、隆间中流一柱,前承枝山(祝允明),后开若士(汤显祖)”,其源头实在于此。
嘉靖二十三年(1544),朱曰藩进士及第,授乌程令,又得与刘麟等结社岘山的湖州文人游处。“刘元瑞免大司空,结社岘山,子价往从之游,幅巾布衣,壶觞啸咏,人不知其为宰邑。”刘麟(1474~1561),字元瑞,号南坦,嘉靖七年(1528)以工部尚书致仕,早年与曰藩父应登为友,“东南称才子四人,东桥顾公[lín]、南坦刘公麟、迪功徐公祯卿及凌溪先生也”。嘉靖二十七年(1548),刘麟八[zhì]初度,因其好楼居而力不能构,吴县文伯仁遂绘成《神楼图》,朱曰藩赋《神楼曲》,此事在三吴文人间传为美谈。也就是在这一年,由宦滇江南士人顾应祥为介,朱曰藩与刘麟等人一同问候远在滇南杨慎,从此朱、杨之交成为令时人欣羡的一段文坛佳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冬,曰藩由乌程令改官南京刑部,此后直到三十八年(1559)[zhuó]九江知府,除丁母忧归里外基本居于金陵。有明一代,金陵作为南都,因特殊的政治文化因素而成为人文荟萃之地,而此时的朱曰藩则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慎为朱曰藩批选了诗集《池上编》,时人羡为“一时胜纸价,可谅百代传”,而朱曰藩则以自己为中心,在金陵诗坛聚集了一批杨慎的崇拜者,后来,明末清初诗坛的盟主钱谦益,将此举提升到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分庭抗礼的高度。钱谦益阐述金陵文学源流时说:嘉靖中,“朱子价、何元朗为寓公,金在衡、盛仲交为地主,皇甫子循、黄淳父为旅人,相与授简分题,征歌选胜。……此金陵之初盛也。”钱氏以金陵文学之初盛归功于朱曰藩一辈,不但如此,更誉曰藩为“金陵诸贤之首”,可见朱曰藩在当时文坛地位之隆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