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事变

日本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事件
华北事变(Huabei Incident)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通过武力威胁、政治阴谋和经济侵略等手段,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3][1]
华北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当时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和北平天津两市。[4]1933年5月,《塘沽协定》签订后,[4]日本侵略者便把矛头指向了华北,妄图将华北5省(冀、察、晋、绥、鲁)变为第二个“满洲国”。[2]1935年1月中旬,日军首先制造了“察东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5]5月至7月,日军借口“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胁迫南京政府签订“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同年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自治[6] 11月,日军向南京政府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12月,国民党政府在北平正式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冀察政务委员会名义虽隶属南京国民政府,但实际上成为变相的“自治”。[5][7]
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虽一时得逞,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5]日军在华北所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使华北的局势处于危机关头,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第一,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第二,华北事变使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国共两党由对峙到联合的重要契机。第三,华北事变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第四,华北事变促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急剧分化。第五,华北事变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8]

事变背景

华北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当时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和北平天津两市。[4]其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11;耕地面积3亿多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人口762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6,超过日本全国人口(当时约7000万人)。华北地区物产丰富。小麦产量占全国1/3,棉花产量仅晋、冀、鲁3省即占全国46%。这里有较多的工矿企业,面粉厂占全国2/5,产煤量为全国45%,产盐量为全国20%。华北交通条件较好,这里有中国最早修建的几条铁路,总长度占全国1/2,公路长度占全国1/6。此外还有天津青岛秦皇岛烟台、威海等优良海港。由于华北地区物产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帝国主义在武装攻占中国东北并巩固其统治的同时,也加紧了在华北地区的侵略活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