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县(英文名:Yilan County),简称宜[1],位于台湾地区东北隅,东临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脉北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4],地理中心为三星乡月眉村[5],截至2022年底,宜兰县户籍人口共有449,062人[7],截至2024年,宜兰县面积约2,143平方公里[2],县治设在宜兰市,政府驻地宜兰市县政北路1号[17],宜兰县内辖共有12个乡镇市[6]。 在清代中叶汉人大规模入垦之前,宜兰地区的主要居住者为南岛语系的噶玛兰族。他们可能在距今约1,000年前来到宜兰,是汉族入垦前兰阳平原的主要居民。随着汉族移民台湾的步伐,台北盆地于17世纪末年首次传闻有人开始开垦,并逐渐扩展至北海岸各地。1806年,杨廷理负责筹备开兰事宜。1812年8月派翟淦接任,是为嘎玛兰厅的第一任通判。1875年,原嘎玛兰厅改为宜兰县。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廷在马关条约中签字割台。1945年10月25日,陈仪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在台北市公会堂(今台北市中山堂)受降。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北县分为台北、宜兰二县。宜兰县管辖宜兰、罗东、苏澳3区及宜兰市。[18][19][20][21][22][23] 宜兰县在农渔业方面有许多宝贵资源,如产量居全台前三名的姜、葱、蒜、茭白笋、甘蓝、文旦柚、瓮菜,如闻名全台的金枣、梨子、兰花;渔业盛产如鲭、鲣等大宗洄游性鱼类,以及九孔、石花菜等水产类都为宜兰县的特色产品。宜兰县已开发工业区为龙德工业区,面积236公顷,属于大型综合工业区,厂商以从事化工、机械、食品、冷冻、渔产加工等为主,全区180余厂家。宜兰县同时是歌仔戏的发源地,歌仔戏是台湾唯一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发展至今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4][25][26] 名称由来
宜兰,古称噶玛兰、甲子兰或蛤仔难,显示出在汉人入垦前,噶玛兰族是平原上的主要族群。1875年,原嘎玛兰厅改为宜兰县,而原先取自原住民的“嘎玛兰”名称,也转变为驯雅向化、意味汉族领域的“宜兰”。[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