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峒-抖音百科
杨峒(1748-1804),字书岩,又字嵩室,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回族。清乾隆三十九年举人,文学家,一代通儒。著述颇丰,有《律服 考古录》、《齐乘考证》、《汲古堂稿》、《师经堂存诗》、《书岩剩稿》、《杨书岩先生古文钞》、《毛诗古韵》、《周两胜先生行状》等。 人物生平
杨书岩,名峒,益都回族人,明代进士、南阳知府、松林书院学子杨应奎之后裔,乾隆三十九年举人。他十四入邑庠[xiáng]读书,二十七岁第九名中举,后多次参加礼部科举,未中。嘉庆九年卒,年五十七。咸丰《青州府志》评价他“平生淹贯经史,工古文词,韵学尤精”,著有《毛诗古音律服》、《考古录》及诗文集,又有《乡党图考注释》(已佚)等。 人物评价
据光绪《益都县图志》和杨峒侄孙、清代学者杨滇《邑先辈纪略》记载,“叔祖书岩公幼能强记,凡所读书,辄不忘。专力于诸经注疏及《史》、《汉》等书”。曾得到顾炎武的《日知录》,甚是喜欢,于是精心研究古学。继而又读阎若琚、朱彝尊、万斯同、胡渭、江永、戴震各位儒学大师之书,倾倒甚至。而对于顾、戴两家学说,内心特别敬服仰慕。他讲论经史,析理辨物,精益求精。他“博极群书而不泛用其力,参详众说而不误用其功”,称“公之学可谓得其要领矣”,一时被人们赞为“通儒”。杨峒写文章严格遵循义理,但从不拘泥沿袭前人旧貌。其诗不多,而恬淡古雅,自然流露。他教人学习,必先解释古文,加以注解。县人从前没有读《说文》、《尔雅》的,有之自杨峒始。“其丧葬用儒礼,学者尤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