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峻、祖约之乱-抖音百科
苏峻、祖约之乱,是发生于东晋成帝咸和(326~334)年间的一次内乱。苏峻、祖约之乱,起成和二年冬,止咸和四年春,历时年余,是一场因统治者内部利益失衡而引发的动乱。庾亮掌掘朝廷实权后,以帝舅之尊,嚣张跋扈,缺乏维持贵族共同体利益平衡的意识,从而引起了其他豪族势力的不满,堪称东晋建国之父的王导亦不能相安。当政策触犯了苏峻、祖约这些武装色彩浓厚的豪族利益时,动乱即在所难免。在利益未受侵書且深谙相倚共存理念的温峤、陶侃、郗鉴等人的努力下,以帝室司马氏为核心的东晋贵族共同体找到了新的平衡支点,东晋王朝得以存续。[1] 东晋刚建立时期,方镇都各自拥兵自重,常常不听从朝廷调遣。王敦两次起兵,苏峻因平定王敦叛乱有功,被晋升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顾为骄纵,有轻视朝廷之意。祖约在寿春亦持名望功劳,以不得明帝顾命为恨,对朝廷不满。咸和元年(326年),司马衍即位,是为成帝,外戚庚亮辅政。于是苏峻联结祖约,以诛执政庚亮为名,起兵反晋。攻人建康,大肆杀掠并专擅朝政。不久温娇、陶侃起兵讨伐。陶侃率兵四万,顺江东下,进逼建康。不久苏峻兵败被杀,祖约逃奔石勒。东晋建立以来最大的叛乱才得以平息。苏峻、祖约之乱对东晋当政的门阀士族打击很大。此后东晋至孝武帝时为止,虽然士族间的争斗不断,但都不敢轻动干戈,东晋也在没有内战的环境中度过了七十年之久。[2] 背景
苏峻、祖约之乱种因于王敦叛乱中晋明帝引流民帅入卫京师之事。原来,晋琅邪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司马睿)进驻建康后,对于率众南来的流民帅深怀疑忌,一般都使停留于淮河南北,不使过江。祖逖虽率流民过江至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但不得久驻,即北返中原。苏峻率众至广陵,旋亦奉命至淮北作战。王敦起兵东下,击溃东晋所倚重的分别自淮阴、合肥入卫的刘隗、戴渊军。晋明帝无兵对付王敦,于太宁二年(323年)接受郗鉴、桓等人建议,引江淮流民帅刘遐、苏峻等入卫京师,卒得弭平内乱。 在王敦之乱中,苏峻在王敦太宁二年(324年)进攻建康时曾出兵帮助朝廷军抗击王敦。故此战后因功升任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加散骑常侍,并封邵陵公。苏峻因有功于国,渐渐拥有很高威望,而且有精兵万人,武器亦精良,是江北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苏峻却因而骄纵,更加收纳亡命之徒和隐匿逃亡的罪犯。其中于咸和元年(326年)时,中书令庾亮诛除了意图作乱的南顿王司马宗,其党羽卞咸的哥哥卞阐逃亡到苏峻处,庾亮虽然命苏峻送还卞阐,但苏峻竟没有听命。庾亮因而认定苏峻是一个祸患,终有一日会引发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