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遇刺案是指在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海沪宁火车站被枪击的事件,[1]被称为民国第一要案,也称“宋案”或“刺宋案”。[2]
1912年3月,民国新内阁成立,根据《临时约法》,新一届内阁由国会选举胜出的政党组织。1913年3月,由宋教仁担任代理理事长的国民党赢得了国会选举。随后宋教仁应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邀约前往北京共商国事。[1][2]3月20日,宋教仁从上海出发时,在火车站的检票口遭枪击。国民党成员黄兴等人随即将宋教仁护送至沪宁铁路医院,但由于伤势过于严重,宋教仁最终不幸逝世。[2][3]刺杀事件发生后,国民共进会会长兼江苏驻沪巡查长应桂馨和国民共进会成员武士英作为嫌疑人先后被捕。武士英起初否认罪行,但在审问官的诱供下坦白参与刺杀,随后在狱中暴毙。应桂馨被怀疑为主谋,但由于证据不足仅被关押。经调查,应桂馨不仅与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关系密切,内阁总理兼内务部总长赵秉钧也与他通信频繁。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洪述祖逃亡青岛,赵秉钧被迫辞职,案件最终不了了之。[1][2] 宋教仁遇刺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关于幕后主使的真相,存有多种说法,其中袁世凯主使说、洪述祖自作主张说以及陈其美妒贤嫉能说流传最广。[4][5]该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舆论谴责,国民党和民众通过举行追悼会、送殡活动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抗议活动等方式以纪念宋教仁。[6] 宋教仁的身亡激发了孙中山及其他国民党领导人对袁世凯的强烈反感,进而触发了“二次革命”。[4]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黄兴、李烈钧等人纷纷起兵讨伐袁世凯,虽然未能取得成功,但对后续的反复辟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7]然而,宋教仁倡导的按法治轨道、宪政原则解决政治纷争的政体模式未能实现。袁世凯在他死后将国民党定为非法组织并解散了国会,使中国再度陷入了专权统治。[2][4] 事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