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10月,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秦始皇出游,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石碑行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是秦国国家统一的象征。[1]会稽刻石全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4]《会稽刻石》原碑在秦望山(一说在刻石山),截至2023年,碑文为清人依旧拓复刻,藏于大禹陵碑廊。[1] 2023年1月3日,《会稽刻石》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5]
概述
会稽刻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巡狩会稽山时刻,篆书。是始皇东巡六大刻石之一,风格似峄[yì]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是掌握小篆结构的重要资料。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本,现存者为以元重刻本为底本的再翻本,几经翻刻已失原迹风韵神貌,仅保存结构原样,因太偏于外表仪态的圆整规范,已失秦篆生动活灵的笔势。----《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