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甲三

清朝时期大臣
袁甲三(1806年-1863年8月8日),字午桥[a],河南项城人。袁耀东的次子,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的叔祖,晚清重臣。[1][2]
道光十五年(1835),袁甲三中进士,初授礼部主事,后相继担任军机章京、御史、给事中等职。袁甲三担任御史期间严章弹劾贪官、权臣,赢得“直臣”的赞誉。袁氏号称“能军”,于咸丰三年(1853年)跟随吕贤基入皖协办军务,后接手吕贤基、周天爵遗部,督师临淮,颇著战功,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咸丰五年(1855年),袁甲三被诬告解职。咸丰六年(1856年),被重新起用。咸丰八年(1858年),因剿捻有功,赏戴花[líng],赐号“伊勒图巴图鲁”。次年四月,授漕运总督;后因胜保丁忧,袁甲三兼理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门海防军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败捻军张乐行部,又解散苗沛霖团练。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袁甲三因病重奏请开缺回籍。同治二年六月二十四日(1863年8月8日),袁甲三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八岁。[2][3][4]
袁甲三著有《端敏公遗著》一书,传于世。清廷感念袁甲三忠心耿耿、勤劳不[dài]、身先士卒、劳苦功高,特赐谥“端敏”,把他葬于淮阳西关并设专祠祭祀,后又在他率兵作战过的临淮、淮安建专祠。晚清重臣曾国藩评价袁甲三,称其最为稳健可靠,其才气可以包举大事。[3][5]

人物生平

初入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