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禧

明末清初散文家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1],字冰叔,一字凝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江西宁都[2]。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3]。与侯朝宗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4]。与兄魏祥、弟魏礼并美,世称“三魏”[5]。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九子[6]
魏禧论文主张经世致用,积理、练识,他长于策、论等以广大胸怀而谋天下之事的文体,同时对其它文体的创作也都有所心得,并且写出了煌煌百万字的作品。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卷,《日录》3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卷,《兵迹》12卷。散文作品有《邱维屏传》和《大铁椎传》等。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明熹宗天启四年正月十三日(1624年3月2日)魏禧出生在江西省宁都县城的一个富有家庭。父亲魏兆凤,字圣期,号天民。为人乐善好施,急人之难。崇祯初,学使陈懋德推荐兆凤,诏举孝友廉洁。不久,又推举他为师儒,通过巡抚叶成章上奏朝廷,天子遂下诏征聘。兆凤“以时方重资格,朝廷多党人,虽出,志不得行,俱不就”。当时学者称兆凤为“征君”。魏禧从小体弱,随父读书,就学乡里,他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才气过人,“十一岁补邑弟子,冠其曹”。他性格慷慨自信,乐于为人排忧解难,而且还喜欢与人谈论军事。孙静庵在《明遗民录》中评价他“善擘画理势,事前决成败,悬策而后验者十常八九”。他的这种预见性和洞察力不仅赢得同伴的信任和尊重,而且为以后安身立命,谋划隐居翠微峰打下基础。少年时代的魏禧有过远大抱负,十四岁时求学于同里杨一水先生门下,致力于科举考试,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据杨墓表记载:先生诸弟子中,禧最晚进,事先生以诤子自任,常面诤先生,先生大悦,奇之,自是无大小事必尽言。然而1644年甲申之变使他的科举幻想破灭,此时他年仅二十一岁。他深痛国亡,把甲申之变归罪于科举“不得实用之才,有负朝廷”。于是弃科举,跟从姐夫邱维屏研习古文,从此走上了另一条治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