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

蔷薇科李属植物
樱桃(学名Prunus pseudocerasus (Lindl.) G. Don),又名樱珠、唐实樱、乌皮樱桃崖樱桃[1],为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乔木;其原产于中国,其野生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栽培种质资源大多集中华北华东地区,在日本朝鲜也有分布[2][3];常栽培在海拔300-600米的山坡阳处或沟边[2];樱桃耐寒、耐湿,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适宜生长在轻松的沙壤土或壤土上[4]
樱桃高2-6米,树皮灰白色。小枝灰褐色。冬芽卵形,无毛。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具9-11对侧脉;托叶早落,披针形花序伞房状或近伞形,具3-6朵花;总苞倒卵状椭圆形,褐色花梗被疏柔毛;萼筒钟状;萼片三角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花瓣白色,卵圆形;具30-35枚雄蕊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无毛[1][2]核果近球形,红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2]
樱桃植株较小,结果早,寿命长,适宜种植在庭院供观赏[5][6];其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等;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果酱、蜜饯等[7]。樱桃不仅对环境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且普遍具有高丰产性,果实产量高,果实成熟时正值水果淡季,在调节早春鲜果市场水果供应、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8]。此外,据《中药大辞典》记载,樱桃果实具有补脾益肾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脾虚泄泻瘫痪等病症[9]

栽培历史

樱桃在中国古代又名含桃、荆桃、朱茱等,"樱桃"一名最早见于司马相如(《上林赋》)。樱桃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礼记》记载:“仲夏之月以含桃(樱桃)先荐寝庙。”可见在3000年前樱桃就已作为珍果、贡品来栽培[7]西汉尔雅》中记载:楔,荆桃,即樱桃;东汉四民月令》中有"羞以含桃,先荐寝庙"的记载;中国山东最早栽培樱桃的文字记载见诸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二月初,山中取栽;阳中者还种阳地,阴中者,还种阴地";16世纪的一些中国山东地方志中多有樱桃的记述,说明400多年前,樱桃已成为青州、临胸等地的特产。樱桃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1965年,考古工作者从湖北江陵战国时期的古墓中发掘出樱桃种子,鉴定为樱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