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

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游牧民族
东胡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游牧民族。是包羲太昊伏羲后裔东夷北迁后与胡人融合后的称谓,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大约1300年。东胡、濊[]、肃慎被称为古代东北三大民族。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

名称

辞海中这样描述东胡:“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1]
有一种说法认为东胡是"通古斯”的异写,持这类观点的人认为古中原史家并不注意历史词语的民族含义,往往把汉语与其他民族语言混淆记载,因此,在理解北方民族名称时不能不考虑这种历史原因。一般论,从《史记》开始史界都把典籍中的一个民族族称误读了,这就是“东胡”,绝大多数甚至于全部历史学家都把这个语词看作是汉语词汇,理解为匈奴东面之“胡”。东胡”有史学家是一个古阿尔泰语词(蒙古-通古斯语)Toung-gu(s)的音译,正确的读法是“通古(斯)”,就是,“东胡”为“通古(斯)”一词的异写。在古阿尔泰蒙语中t、d,h、g往往不分,互相通用,因此“通古”被读成了“东胡”可能是有着一定的语言学基础的。而“通古”的“通”意为柳树丛,“古”为河流,“通古”的直译意为“柳条河”或“河岸上长满柳树的河”,加上表示多数词性的词尾“s”后就演化为居住在河边的族群的族称——“通古斯”,作为族称,意思是居住在河岸长满柳树河流边的族群,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住在柳河流域的人们”,事实上,一开始是指居住在辽河上游柳河流域的族群,是在匈奴东进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这一称谓,这个称谓应该是他们的自称,就是自称为“住在柳河边的人”。匈奴东进后才成为匈奴的近邻,并被匈奴所灭。东胡并非因为在匈奴东而被称为东胡。“东胡”至少包含两个语族的族群:其一是蒙古语族;其二是通古斯语族。因而,败走后逐渐分化出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与现代有关的民族。即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满族。近代以后,“通古斯”(东胡)一词,则专指现代的鄂温克民族,鄂温克族又可称为通古斯族。不过这种说法几乎没有史学界学者认同,是部分语言学家提出的说法。
实际上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山戎戎菽”。古东胡族曾是活动在滦河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它包括了许多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和匈奴一样,同属北方游牧民族。东胡,并非东胡族人自命之名,因《逸周书》记载了从周文王东周周景王时期的事情,故成书时间最早是在东周。东周时期匈奴人自称胡,当时中原人把活动在匈奴(胡)之东的部族,皆称为“东胡”,因此《逸周书》的作者把当时人们对东胡的称呼写进书中顺理成章。而之后的史记匈奴列传和辞海 都明确指明东胡“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实际上东胡出现在历史上很早,但是因为《逸周书》成书在战国,作者写作都会采用当时的称呼,所以称之为东胡,至于以前东胡叫什么,或者说这个部落群有没有统一的名称目前已不可考证,期待有新的考古发现来填补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