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蛇科(学名:Colubridae),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下最大的一个科[1]。游蛇科蛇类最早出现于第三纪渐新世[14]。过去,游蛇科并不是一个单系的自然类群[15],在分类时,一些没有明确特征的、无法完全分类的蛇类一般就会被归进该科[16];随着分类系统的发展,游蛇科逐渐演化为一个单系类群。2017年统计,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分类标准中,游蛇科被划分为8个亚科,257个属,1902个种[1]。2024年《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中国游蛇科共计有89种,如黑网乌梢蛇、翠青蛇、黑眉锦蛇等[17]。 游蛇科动物通常体型细长,少部分蛇体粗短,全身长度大约在20厘米~3米[5][6];体色各异,部分种类体背还间有不同花纹;头部覆鳞片,正常具9枚,通身或中段覆背鳞[7]。除南北极、少数岛屿外,该科蛇类广布全世界,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中美洲、南美洲等地[2];其栖息环境多样,包括树栖、陆栖、半水栖[18][19][20]。游蛇科蛇类的食性较杂,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各类脊椎动物,如蛙类、鼠类、小鱼、小鸟或者其他蛇类;部分物种也以蚯蚓、鳝鱼等无脊椎动物为食[7]。绝大多数为卵生,少部分为卵胎生[21][22]。该科大部分种类无毒,少数具毒性;其毒蛇主要为后沟牙类和无沟牙类,某些后沟牙类为剧毒蛇,能咬人致死;部分物种具颈背腺,其毒素源于捕食的蟾蜍、蜥蜴等动物的毒液[23]。 游蛇科动物的药用价值历史悠久,其蛇肉、全体、蛇胆、蛇蜕均可入药,具有各种治疗功效[24][25][26][27],如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乌梢蛇等的蛇蜕可祛风、定惊、退翳、解毒[28]。同时也是一种富含优质蛋白、多种必需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生物活性物质的营养食物[29][30]。其蛇皮的花纹独特美丽,还可用于制革[31]。因该科蛇类驯化后性情较温顺、对人攻击性较小,且较干净,对起居饮食的要求较为简单,也常被当作宠物蛇饲养,如玉米锦蛇、加州王蛇等[32]。截至2024年,723个游蛇科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1.4%的物种为极危(CR)等级,3%为濒危(EN)[2]。2021年,西藏温泉蛇、香格里拉温泉蛇、四川温泉蛇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尖喙蛇、黑网乌梢蛇、三索蛇、横斑锦蛇、团花锦蛇被列为二级[3]。 起源演化
根据文献记载,游蛇科蛇类的化石最早发现于第三纪渐新世(距今约3650万年~2330万年)[14]。在中国山东省发现的硅藻中新蛇是游蛇科早期较为原始的一个属种,起源于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2330万年~530万年),其构造不特化,脊椎表现原始,如锥下突较短、锥体突不会向下弯曲成钩状,前后高度相近,无向下向后延伸的趋势,但尾部较长,无肩带、腰带、后肢残余[33]。中国的第四纪(距今258万年)蛇类化石点较为罕见,其中,在安徽省繁昌人字洞发现了一件较完整的游蛇科蛇类骨架[34];陕西省洛南龙牙洞发现了几节起源于中更新世、水游蛇亚科蛇类的脊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