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鼠亚科

啮齿目仓鼠科下的一个亚科
仓鼠亚科(拉丁学名:Cricetinae),别名地鼠,是啮齿目仓鼠科(Cricetidae)下的一个亚科,主要分布在古北界,包括中欧和东欧、小亚细亚叙利亚伊朗、蒙古、西伯利亚、中国北部及朝鲜半岛等地,广泛栖息于沙漠、平原、沙丘、草原、灌木丛、多岩丘陵、河谷、农田、花园及果园,还可生存于海拔高达3600米的高地,共7属18种[a][4][7][3]
仓鼠亚科大多为小型鼠类,其被覆浓密长毛,背部呈灰、粉褐、浅棕或红褐色,腹部为白、灰或黑色,两侧常为白色,部分种类背部中央具条纹,体长范围为50毫米至340毫米,尾短,均不及体长,尾上被有较密的尾毛,无鳞片。[4][8][7]脑颅狭缩,后头宽显著小于颧宽,听泡小而略偏,听孔大,头骨一般无明显的棱角。[9]腿短,脚宽,前足4指,后足5趾。两颊有颊囊,臼齿具有齿根,咀嚼面具有2纵列齿突。[9][7]仓鼠亚科一般掘穴而居,其洞系复杂,有专门贮存食物的仓库(盲洞),主要以谷物为食,但也摄取叶片、嫩枝、根茎和果实。某些物种属于杂食性,会捕食昆虫甚至青蛙脊椎动物。仓鼠亚科是季节性繁殖动物,交配与育幼期集中在2月至11月。雌性每年产仔2至4胎,妊娠期短,仅15至22天,每胎平均产仔5至7只,但数量可能少至1只,多达13只。[10][4]
仓鼠亚科多数种类为农牧业害鼠,也是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携菌者。[10]在沙漠地区也会为固沙工作造成危害。[11]仓鼠亚科的部分物种因其具有受自发性疾病的影响相对其他啮齿类动物少,并且个体成熟得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可用于实验,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肿瘤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此外,还可广泛用于糖尿病、癌症、遗传学研究以及牙科研究。[12]截至2024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仓鼠亚科共有5种被列入,其中极危(CR)、濒危(EN)、易危(VU)各1种,近危(NT)2种。[13][14][1][15][16]

演化

仓鼠起源于欧亚大陆。仓鼠亚科首次扩散和多样化发生在青藏高原,随后在蒙古高原欧洲东南隅发生了次级扩散和多样化。仓鼠的祖先向北扩散时,祁连山脉(青藏高原的北缘)的海拔与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相比还很低,并不足以阻止其扩散至蒙古高原,而青藏高原的不同步隆升形成的地理隔离却使得仓鼠无法扩散到印度巴基斯坦。从古新世时期,蒙古高原就为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并促进了哺乳动物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仓鼠类群起源于蒙古高原,这一进化支的分化可以追溯到中新世晚期(距今约8.83 Mya),这也恰巧与青藏高原地质活跃期相吻合。喜马拉雅山脉和天山山脉的不断隆升,导致了中亚在中新世时期(20至10Mya)干旱环境的形成。紧接着,在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在一系列剧烈的隆升事件下达到当前的高度。隆升后的青藏高原因为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进而导致了中亚地区干旱化的加剧。亚洲内部降水量的持续减少,使得此区域的植物群落分布和主要动物区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