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

隋朝大儒、思想家
王通(公元584—617年),字仲淹,隋[jiàng]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a]隋代大儒、思想家、教育家,其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1][2]
王通从小读书勤奋,精习《诗》《书》《礼》《乐》《春秋》,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学业已有所成。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年方二十岁的王通到长安见隋文帝,提出“太平十二策”,没有被采纳。后来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不久后弃官归隐,于家乡北山白牛溪授徒自给。远近来受业的人很多,时称“河汾门下”,当时王通还被尊为“王孔子”。隋朝廷四度征召,始终不仕。大业十三年(617年),王通病逝于龙门县万春乡甘泽里第,弟子取《周易·坤卦·象辞》“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之义,私谥为“文中子”。[1][3][2]
王通著有《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等书,在唐代就已全部佚失,只有《中说》独存。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为了考订王通的生平,曾撰有长篇之《文中子补传》。[1]其主张有一个统一的道,支配天地人的运动,提出“以性制情”“穷理尽性”等作为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其对以往的天人感应谶纬神学持批判态度,以规律释“命”的思想,对隋唐儒学变革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4]除此之外,其对天人关系的重新诠释、"三教可一"的主张以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重新发掘,对宋明理学起到了引导和启示作用。[4][5][6]

人物生平

王通的九代祖王寓,遭西晋怀[mǐn]之乱,迁居江东。六代祖王玄则仕宋。玄则的孙子王[qiú],在肖道成代宋之时,北来臣事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为并州刺史,家河汾,称晋阳穆公。王虬传了三世,生王隆,是王通的父亲。据说王隆传王家的学业,教授弟子千余人。隋文帝统一中国,王隆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曾献过《兴衰要论》七篇,未见重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