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书馆

1898年创办的出版机构
上海印书馆,创办于1898年,与上海商务印书馆差不多同时期在上海诞生,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出版机构,最初的创始人是吴县(今苏州市钱志亮,总馆设在上海山东路沙逊里(后移至上海北海甯路保原坊十四号),拥有自己的印刷所、编辑所和发行所。[1]

单位简介

上海印书馆成立伊始就定位模糊,严肃文学书、教科书、历书、尺[]、旧启蒙读物、医卜星相、学生补充读物、字典辞典及标点通俗小说等基本上什么书都出,所以时至今日,虽然拥有百年出版历史,但与同期诞生的商务印书馆不可同日而语。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印书馆总管理处内迁,先在长沙设馆印书,以教科书为主,如:《何赖二氏三角学》,当时的馆址设在长沙北正中街六二号,负责人为许尚斌。后又分一部分移至重庆广州,主要出版迎合抗战的图书,如:1938年2月出版《抗日战事真实报道》。由于种种原因,抗战胜利后并没有能迁回上海。虽然长沙、重庆、广州都有上海印书馆(当时的上海印书馆广州办事处地址设在:广州禺山市新街四十三号),但基本上都独立运作,经济上互不隶属。大陆解放后,有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骤变,上海、广州等地陆续有出版界人士来香港,带来了大批书籍及纸型,开设出版和经销机构。除上海印书馆外,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大公书局、上海书局等其他出版机构均在此时期开办,出版以青少年为对象之文学、翻译、学生补充读物、科技及工具书等。约在1952年起,香港书店内地来书几已完全断绝,而在港人口迅速膨胀,工商业逐渐发达,就业人数增加,文化教育也开始受到政府及社会的重视。青年们首先感到有增加文化知识的需要,而适合于此种社会需求的书籍却相对的缺乏,促使出版界在这方面作出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青年修养及知识性书籍的应时出版,上海印书馆在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以翻印大陆常销书为主,如:1957年出版的《浮生六记》、1960年出版的《烧饼歌》、1972年出版的《街边文学(初版)》等。
80年代初,由于香港在工商各业、进出口贸易以及地产建筑业发展到高峰,且更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文化出版事业,也进入新的里程,流行文化开始大行其道,严肃图书被边缘化,上海印书馆最后以主要出版医卜星相及历书为主,其他类别的图书出版业务基本上处于停滞,仅剩一个营业部做东南亚区域的图书批零(即为香港人所说的“二楼书店”),日渐式微。2009年为了扭转颓势,上海印书馆开始尝试利用网络进行图书出版发行,专门设立中文简体版官方网站,为了拓展稿源,在开展网络出版业务的同时,也接受全球华人的自费出版书号注册,出版方向为:Encyclopedias,Reference Books and Directories 百科全书,参考书及指南,Religion and Theology 宗教及神学Literature and Languages 语言及文学,Fiction 小说,Arts 艺术 Social Sciences,Sociology 社会科学,History 历史,Industry,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工商及管理,Travel and Tourism 旅游,Comics 漫画,Children’s and Juvenile Books 儿童及少年读物,Photography 摄影Geography 地理,Textbooks 课本等等。2009年5月9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和众嘉宾见证下,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补充协议六。CEPA补充协议六在影视、印刷、出版等创意产业方面向香港服务提供者开放。香港服务提供者可在内地设立独资、合资或合作的排校制作服务公司,从事图书的校对、设计、排版等印前工作。上海印书馆也藉此在内地开设代表处,与内地相关单位合作试水内地作者的出版事务。
上海印书馆的相关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