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堂山街道-抖音百科
书堂山街道由原丁字镇拆分而成,地处湘江东岸,东与桥驿镇相邻,西与区政府隔江相望,南接丁字湾街道,北壤铜官镇、茶亭镇,现辖书堂山村、何桥村、石渚湖村、中山村、彩陶源村等五个行政村,总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2.8万人。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长沙窑瓷是指唐代长沙铜官窑烧造的产品,窑址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书堂山街道石渚湖与彩陶源附近。此地很早以来便名为石渚,或写作石潴[zhū],二十四史中的《晋书》、《魏书》中都有提到。唐“安史之乱”后,从北方迁来的窑工大量聚集于此,与当地居民共同烧造陶瓷,称之为石渚窑。印尼“黑石号”沉船打捞的长沙铜官窑瓷碟上自书为“石渚孟子”,湘籍诗人李群玉在描述其烧造盛况时,也称之《石潴》。窑场衰落于五代之际,宋以后为历史所尘封,人们早已忘却当年的盛况,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为考古学家所重新发现。伫立长沙铜官窑窑址区,面对广袤的窑址废墟,厚厚的历史文化堆积层,自然联想起诗中描绘的情景,“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遥感当年窑场之繁忙。唐代制瓷名窑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长沙铜官窑另辟蹊径,以彩瓷而崛起,独步名窑之林,瓷业开始呈现三足鼎立势。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创烧,为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长沙铜官窑衰落之后,其装饰技法则为磁州窑所传承。不过长沙窑多饰于壶,而磁州窑书画不再多见于壶,而饰于枕。瓷壶多用于公众场所,故以诗言志;瓷枕则是相对隐蔽之物,所书多是内心的情感独白,以词抒情。不过长沙铜官窑瓷上也有几件题于枕上的情诗,或可视为磁州窑式书画饰的端倪。长沙铜官窑兴起较晚,但发展迅猛,产品覆盖面广,不但畅销于国内,而且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地区,最远抵达东北部非洲,被誉为第一个外销型瓷窑,将异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是长沙铜官窑掘得海外第一桶金的秘诀。当时只有长沙铜官窑根据国外市场需求而设计、制作、包装(装饰)产品。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开辟,长沙铜官窑可谓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