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剌子模

中亚阿姆河下游的历史地区
花剌[là]子模(英文:Chorasmia,拉丁文名称:Khorezm、Khwārizm),有时也被写作“花拉子模”,旧译“火寻”“货利习弥伽”“呼似密”等,是中亚阿姆河下游的古国,位于中亚西部、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一带。在塞种人的语言里,花剌子模解释为“太阳土地”。[1][2][3]
据《汉书》记载,花剌子模是西域康居属地,唐朝时,花剌子模是昭武九姓的一部分[3]。6世纪后,被塞尔柱突厥人占领。[1]7世纪后,花剌子模被阿拉伯人征服。10世纪起,花剌子模地区先后被由马蒙·伊本·穆罕默德建立的伊斯兰王朝以及突厥语族建立的王朝等统治。1142年,花剌子模成为西辽的附属国;1200年,摩诃[hē]未陆续征服阿姆河流域、阿富汗地区、伊朗地区等,建立花剌子模帝国[1],即大花剌子模沙王朝。1231年,末代国王札[zhá]兰丁被杀,大花剌子模沙王朝灭亡[4]。1388年,帖木儿帝国征服了花剌子模。[5]1512年,伊勒巴斯在花剌子模地区建立了希瓦汗国,1873年,希瓦汗国的穆罕默德·拉希姆·汗接受了俄国的保护,希瓦汗国名存实亡。[6]
花剌子模是中亚地区古代文化中心之一,农业和水利灌溉事业高度发达,历史上曾信仰祆教,后被伊斯兰化,也有独特的城市建筑文化等。[1]花剌子模是古代西域大国,长期控制着中西贸易,曾与中国宋朝并峙亚洲东西[3]

名称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文史料中出现了花剌子模地区及其民族的记载。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及宛西小国驩潜、大益,宛东姑师、扞、苏薤之属,皆随汉使献见天子”,余太山考证,驩潜为《汉书·西域传》中的奧鞬王治地。汉文史料没有提供张骞出使之际花剌子模的本土情况。及至《汉书》所记载时,花剌子模已成为康居属地,并一直延续到《后汉书》所记载的年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