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琏

明代官员
1
2
陈琏(1369一1454)字廷器,号琴轩,广东东莞厚街桥头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中举人,初授桂林府教授。建文三年(1401年),升国子助教。永乐元年(1403),以他有治理才能,[zhuó]为许州知州,永乐三年(1405)改任滁州知州。他在任上验丁赋、省徭役、修学校、劝农桑;暇时与僚属在醉翁亭上吟咏,又修一酿泉亭,一泉一石,皆为题品,百姓称他为“小欧阳”。皇帝以他治理滁州有功,特升他为杨州府知府掌滁州事,并赏财帛及赐宴以示奖励。永乐十七年(1419年),陈琏因父丧回籍守孝。陈琏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任四川按察使宣德元年(1426年),调任南京通政使掌国子监事,管理全国的教育。次年;因母丧回家守孝五年,后仍任通政使。皇帝特赐[gào]命,赠其祖父、父亲皆如其官,母与妻为淑人,以示褒扬。正统元年(1436年),调任礼部左侍郎,正统六年(1441年),已年逾七十,乃辞官归里。[1]

历史记载

正统二年冬十月庚申○行在吏部言礼部左侍郎陈琏以九载任满年逾七十乞赐致仕,山西右布政使樊镇巡抚侍郎言其老疾取至,上以琏精力未衰仍令复职,镇既衰病令致仕。
正统六年夏四月○己巳礼部左侍郎陈琏以老疾上乞致仕,从之。
景泰五年冬十月甲午○致仕南京礼部在侍郎陈琏等卒,琏字廷器,广东东莞县人。领乡荐入国学,选为广西桂林府学教授,秩满升国子助教。永乐初近臣以治材荐擢知滁州,为政平易而吏民无敢欺。时太宗皇帝巡幸北京,所过先遣使察守令有异政者,琏以绩最特,命扈从至北京。滁人恐其升去诣阙乞留,擢扬州府知府,仍治滁州事,赐袭衣[chǔ]币,命礼部宴饯给驿遣还。九载进四川按察使,尝言脩武备慎刑罚明礼制复义仓正风俗五事,帝善其言,本几以执法非所长,改南京通政使掌国子监事。正统初升南京礼部右侍郎,越五年,以年输七十致仕。至是卒,遣官谕祭命有司营葬。琏执行诚笃,博学通经,史书文典重为人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