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参皂苷-抖音百科
人参皂苷(ginsenoside)是一类固醇类化合物,属于三萜类糖苷化合物,又称三萜皂苷,主要植物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是人参中的活性成分。人参皂苷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都含有由30个碳原子排列成4个环的甾烷类固醇核。人参皂苷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人参皂苷二醇型(A型)、人参皂苷三醇型(B型)和齐墩果酸型(C型),其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人参皂苷Ra、Rb、Rc、Rd、Re、Rf、Rg等。[1][2][3] 人参皂苷大多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或无色结晶,味微甘苦,有吸湿性。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醋酸、乙酸乙酯,不溶于乙醚、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多呈右旋,水溶液振摇后可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人参总皂苷无溶血作用,分离后,B型和C型人参皂苷有显著的溶血作用,而A型人参皂苷有抗溶血作用。在缓和条件下被水解。[4]人参皂苷主要用于抗癌领域,但是其功效远不止抗癌,在提高免疫力、抗疲劳、抗炎、促进睡眠、调节血糖、保护心脑血管、为神经提供营养等方面,人参皂苷同样有显著的作用。[1] 1962-1965年,日本天然药物化学家柴田教授首先鉴定了人参皂苷的结构,揭开了人参皂苷的序幕。随后,欧美等国家开始探究人参皂苷与抗癌的相关性,并利用科学技术从人参根及根茎、花蕾和果实中分离鉴定了上百种人参皂苷。[2]2019年,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开发出基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提取方法,该技术特别适用于脂溶性、高沸点、热敏性物质的提取,同时也适用于不同组分的精细分离(即超临界精镏),有助于从原料中提取热敏营养素——人参皂苷。[5] 发现历史
1962至1965年间,日本科学家柴田专注于人参皂苷结构的鉴定工作。1966年,柴田教授公 布了二醇型原人参皂苷的生产技术。自1968年起至1984年,全球多国科研前沿开始深入探讨人参皂苷的生产工艺及其抗癌潜力。1983年,日本学者北川勋从红参中分离得到人参皂苷Rh2,收率仅为0.001%。1985年,日本学者Odashima,S.报告了人参皂苷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1987年,韩国研究者Yun,T.K.指出人参对多种癌症具有预防效果。1991年,日本科学家Ota,T.揭示了人参皂苷的代谢机制,同年,Kikuchi,Y.发现人参皂苷与化疗药物Cisplatin联合使用能增强对肿瘤的抑制效果。1993年,Tode,T.的研究表明人参皂苷对人类卵巢癌细胞有抑制作用。1994年,Kikuchi,Y.再次发表研究成果,阐述了口服人参皂苷在体内的转化过程。1996年,Kitagawa,I.指出人参皂苷具有抑制肿瘤浸润与转移的能力。1998年,Akao,T.与Kobashi,K.合作发现,人参皂苷CK是体内人参二醇型皂苷转化为的主要抗癌活性代谢产物。[2][6]